首页 > 知识百科正文

别具意趣的春联——娄国忠

 2023-11-02  阅读 0


自古以来,人们写春联、贴门对,其书写的内容总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但也有一些内容相左、新奇怪异的另类春联,读来亦别具意趣。

昔有主客二人年终结账后谈判第二年的雇用合同,老板提出许多具体意见,足见其良苦用心:“今岁说好才行。不捡牌,不酗酒,不吸鸦烟。无事找事做,休要耍你脾气。”被雇者愤然答曰:“明年整死不干。或挑葱,或卖蒜,或拣狗粪。有钱仗钱狠,岂肯挖我祖坟!”这一问一答,构成一副对联,且形神兼备,可谓别具一格。

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时生活穷困潦倒。他向那些有钱的邻居、亲朋求借,谁也不肯接济。春节到了,家徒四壁。一气之下,他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齐来观看,先是莫名其妙,后是拍手叫好。原来,上联、下联合在一起是一句歇后语:“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一少十”。此联的弦外之音是:缺衣少食。虽属文字游戏,却也新颖诙谐,道出了穷苦人的共同心声。

清代乾隆年间,安徽桐城有位乡村理发匠,能诗善对。有一年春节,他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自家门上:“半间茅屋栖息,站由我,坐亦由我;几片萝卜度岁,菜是它,饭也是它。”联中没有吉利之词,而是托物寄情,直抒胸臆,贫困凄苦之状跃然纸上。

相传一浪荡子弟平时不行节俭,挥霍浪费致使家道中衰,穷愁潦倒,连过春节也成了问题。于是自贴门联曰:“行节俭事,过淡泊年。”以此掩盖门面,自慰自宽。知情人觉得可笑,便在该联联首各加一字,联成“早行节俭事,不过淡泊年”,加上“早”、“不”二字后,用笔简朴,如实道出这浪荡子弟败落原因,可谓一针见血。

清末,安徽枞阳有一位刚直不阿、一生潦倒的秀才,有年春节写了一副春联:“功名、事业、文章,今岁已无望;嬉笑、悲欢、怒骂,明年可再来。”此联诙谐幽默,文锋犀利,辛辣地抒发对科举考试和社会现状的不满,被文人们争相传诵。

清代浙江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叫范之甫,他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一副贴在药店的大门上:“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另一副贴在自家的门上:“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无独有偶,清末湖南也有一位开药铺的老中医,在他的大门上也贴着同样奇特的春联:“只要世间人莫病,何愁架上药生尘。”两位老中医在除旧迎新之时,不求自己富贵吉利,却一反常情俗态,对己说些丧气话,而虔诚祝福别人“常健”、“莫病”,成了两则赢得顾客的好广告。

民国时期,陕西某地有个穷苦农民,因遇七灾八难借了高利贷,年关未到就外出躲债。一位乡间文人出于义愤,送了副对联给他,并叫他安心回家过年。说来也奇,对联贴出后,竟无人上门讨债了。原来,对联上写着:“是君子容我过年;是小人找我要钱。”横额是:“看刀子。”

1931年新春,成都北门大神庙公厕门口贴有一副春联:“任他盖世英雄,入此门,还得低声下气;凭你齐天大圣,闯其所,只宜屈膝弓腰。”此联语句通俗,内含韵味;既对仗工整,音咏协调,又情趣幽然,语意双关,读之使人忍俊不禁。

1945年出现于湘西一土地庙的一副对联,是用土地公与土地婆一问一答的对话口吻写的:“咦!哪里放炮?哦!他们过年!”“炮”指爆竹,“他们”指地主豪绅,平平常常十个字,生动表现了穷苦百姓在过年时的凄凉景况和他们的愤恨不满,读来诙谐有趣。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68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标签:
对联网
对联大全网专门分享经典对联知识,内容包括春联、对对联、春节对联、节日对联、 结婚对联、乔迁对联、挽联、行业对联、名胜古迹对联、对联横批等对联知识,为大家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对联资讯
对联大全
对联知识
对联故事
谐趣对联
对联故事
copyright © 2023 对联大全 网站地图
京ICP备13028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