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正文

对联“切点法”琐谈

 2023-11-05  阅读 0

对联“切点法”琐谈

李洪起
清代对联技法探微极推切点法、揶揄法、曲笔法,等等。“切点法”大致包括这样几个内容:
一、以景物为切入点,加以联想,形成意境和意趣。
二、以名言警句为切入点,生发成联。
三、以时间和时代背景为切入点,表达主旨。
四、以名称为切入点,感悟抒怀抚昔追今。
古人有云:“文无定法,大体须有。”晚清邹弢(1850-1931)《三借庐笔谈·楹联》中有一段话:“楹联不难于巧织而难于自然,不难于切题而难于超脱。”复又强调,不管写什么对联,“总须精神团结,不即不离,以清丽之思,运清灵之笔,措词用典,食古而化。”这一论点与清代以来极为推崇的切点等法并不相悖,而強调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如何理解并做到自然与超脱?确非一般功夫。庄子寓言《庖丁解牛》有极形象地诠释:“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游刃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那牛体的骨节有空隙,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把没有厚度似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刀的运转必然是大有余地的了。从庖丁解牛技巧领悟“自然与超脱”的道理,引申到艺术创作上,并据此努力提高楹联创作境界,无疑是有好处的。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体悟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介。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在实际创作中如何达到体悟为妙巧言切状的“自然超脱”境界?联之作必须合律,属对精密自无需多陈,除此当力求自然超脱,做到准确辞达雅健新颖……
1、求准确。描述相宜,自然工稳,气韵天成,而无牵强之迹。当代楹联大家常江教授曾举一例:东临碣石涛声旧;西近阳关柳色新。联中着意釆用了“旧”与“新”对仗,下字显拘束不自然,改用一个近义词“古”字顿脱弊象:“东临碣石涛声古;西近阳关柳色新。”于是“抢救”了一副好联。
2、求辞达。于凝简朴实中立象尽意,不烦文艳之辞。例网络见有一联:《说说男足》“兵家不论输赢事;国足何来挫折心。”说起男足多见揶揄之作,而此联不谬蹊径,造语文雅。借战事类比,鞭策驽骞。虽用语简略,然情真意切,犹有许多弦外之音。
3、求新颖。构思以奇制胜,巧入人心。例如:“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即成名。”初看“若”和“个并无关联度,但立意新颖,联想奇妙,仅此十四个字却体现了人生大智慧,堪称是境界超脱的一个范例。
4、求雅健。超脱乃不俗之气象,涵盖洗练、雄肆、沉着、古朴等多种因素。1972年,向以卓越词人著称的张伯驹先生给陈毅元帅写了一副挽联--
上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下联: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主席看后即问:此何人手笔?伟人慧眼识珠,格外称好。(见《覃仕勇说史》)此联用典精切,气益超迈,艺术上可谓文质兼美。当年广为传诵,在文坛上影响很大。无疑就是体现自然超脱艺术境界的佳作。
简而言之,“切点法”适切为要。这是楹联语用的基本要求,即不过度、不偏离,紧扣主题意旨,相关联想及情感表达和谐一致配合得当。挽陈毅一联,最妙处在开首:“仗剑从云作干城,挥戈挽日接尊俎”,妥切地概括出陈毅元帅波澜壮阔的生平经历。“只消这一句,便将题目点出,以下就句句贴切,移不到别处…”《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所谓“功在密附”,不只表现切题切状、还包括切字切情等类。此联有72个字,既活画和概括出了陈毅元帅盖世豪情和平生功业,又抒发了国家大梁崩毁的沉痛之情。联中:“九原应含笑”“万庶尽衔哀”“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情感挚真,评价准确,同作者为国大义品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他与陈毅元帅的夙慕交谊十分契合。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1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标签:
对联网
对联大全网专门分享经典对联知识,内容包括春联、对对联、春节对联、节日对联、 结婚对联、乔迁对联、挽联、行业对联、名胜古迹对联、对联横批等对联知识,为大家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对联资讯
对联大全
对联知识
对联故事
谐趣对联
对联故事
copyright © 2023 对联大全 网站地图
京ICP备13028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