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侯人们把肥肉称为“隽”,意味深长叫做“永”。本意是:吃肥肉而感到滋味深长,为“隽永”。随着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把它借用到诗、词、楹联的审美学上来,就是指品味艺术风格的甘美,回味无穷。所以“隽永”作为审美标准,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广泛的运用。在《汉书·蒯通传》中就开始用“隽永”一词形容作品的风格了。谢榛用“韵贵隽永”(《四溟诗话》)一语,道出了“隽永”的美学范畴。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隽永”的内涵特别注重一个“味”字,这就是梁代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来的“滋味”。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用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之言,非不言也,寄言也。”这种言近旨远,达到意味无穷的境界,正是“隽永”所追求的目标。且看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此词写江南秋色,李煜思秋,境界寥廓,意味深长。其格调哀怨凄婉,清新“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隽永”在内容上强调一个“味”字,在仪态上则注重一个“秀”字。因此,它除了具有韵味深长的特点外,还具有俊爽挺秀的特点。它无磅礴浩瀚之气,而有刻露清秀之容,所以,它和雄浑不同,雄浑气宇轩昂,气量恢宏,气度豁达,气魄雄伟。
隽永和雄浑迥异其趣,雄浑以气取胜,隽永以味见长。像岳飞的《满江红》那样雄伟悲壮、气壮山河的作品,是典型的以雄浑取胜。而两者都可在楹联中广泛应用,如五道庙山门联:“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这同样也是一副典型的与“隽永”迥异的“雄浑”美楹联。
但隽永和雄浑并非水火不容,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之隽者每不雄,雄者每不隽,《国策》乃雄而隽。”岂独《国策》,在诗词联中雄而隽的作品犹如夜空繁星,分外灿烂。如辛弃疾的一首词《永遇乐》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从句子来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堪称为“雄”;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则堪称为“隽”了,两种美兼而有之。清代陈庭焯说得好:“稼轩(辛弃疾号)词于雄莽中别饶隽味。”(《白雨斋词话》卷六第二十三节)正道出了辛词的妙处。
如果说,雄浑是属于阳刚之美的话,那么,隽永就是一种阴柔之美。“隽永”的形象鲜明,姿容秀美,所以它更接近于“清新”,但在美学范畴,有时又难以截然分清。人们也往往把它和“清新”放在一起,称之为“清新隽永”。唐代韦庄称颂许浑的诗句:“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不仅清新,而且隽永。清新隽永的特点是:境界幽丽,色彩淡雅,气氛爽肃,格调清峻,韵味深长,沁人心脾。且看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独笑亦含颦”,全词的抒情色彩,韵味悠长,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清新流畅、含蓄婉转”的艺术特色,称得起“清新隽永”之绝唱。
清新隽永,接近宁静,而不容喧嚣。在幽邃宜人处,领受着大自然的赏赐,所谓“可人如玉,步履巡游,载行载止,空碧悠悠”,正是这一情境的写照。由于它喜欢如此境界,所以不追求色彩的斑斓,而着意描摹淡雅素洁。这样,才可给人以静谧恬适之感,又可使人悠然神往,一往情深,反复咀嚼,一唱三叹。
正由于隽永的风味甘美,意味深长,人们把它和含蓄放在一起,称之为含蓄隽永。含蓄指言虽尽而意无穷。含蓄是含隐,蓄是蓄秀。所谓隐,就是言外之指;所谓秀,就是篇中之萃。《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品评唐代王维的名句“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时说:“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能形容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刘禹锡写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语意双关,既有晴,又无情,是何等含蓄,又何其隽永!但有的作品,在含蓄隽永之中,则各有侧重。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就重在含蓄;至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又重在隽永了。
含蓄和隽永,虽然都推崇韵味,但二者毕竟有别。含蓄追求情感的浓缩,意趣的蕴藉;隽永则着意刻画清晰、韵味的持续。一切风格,都必须含蓄,方才有味,但不是任何风格都可以和隽永结伴。偏重含蓄的一副楹联,如马萧萧《题马嵬坡杨贵妃墓》联:“花开三章清平调;叶落一曲长恨歌。”此联写得极其含蓄,含蓄到本来是写杨贵妃,在联中对杨贵妃不加可否,而是巧妙地推给前人,让前人去评价,前人褒者有之,如李白的《清平乐》三章;前人惋惜者有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让读者自己去领悟,自己去品评,何其含蓄,韵味悠长。
隽永同时也接近潇洒。如宋祁的《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此处化用“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结束句,写词人为使这次春游得以尽兴,举杯挽留夕阳,请它在花丛间多陪伴些时候。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潇洒自如,这就是隽永潇洒的名篇。
隽永之味,是来之不易的。它是经过千锤百炼、炉火纯青、功到自然成的结晶。清代诗评家方薰在《山静居诗话》中说“诗极研炼有隽味”,诚可谓深得隽永之奥秘。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18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