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将来临,街上的百货店开始将春联摆了出来,在那淡淡的墨香中,我脑海中那份儿时的记忆也愈发清晰起来。
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一到过年,街坊四邻都会让父亲帮忙写一副春联。在我的印象中,年三十那一天的上午家里是最热闹的。乡亲们拿着刚买的红纸,有的甚至还带着墨汁,前来请父亲帮忙写春联。不多会儿,屋子里、院落里都沸腾起来。乡亲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坐着,一边吸着廉价的纸烟,一边谈论着农情收成,一边等着拿春联。
村邻们大字不识几个,他们对春联的内容自然并无要求,夸张地说,只要是两幅红纸上有对称的两行字就满足了。但父亲从来一丝不苟,只见他站在方桌的那头,左手叉开摁住红纸的一端,而我则在这头,伸开右手五指压住另一端。一切准备停当,父亲摆开架势,身子向前微倾,右手捏住毛笔在砚台里重重地醮几下,提起,再在砚台边缘来回轻抹调匀,看准红纸上的位置,下笔,点、横、竖、撇、捺、折hellip;hellip;一个个笔画在父亲的笔下是那么听话。
看着父亲时而严肃,时而舒缓,时而蹙眉,时而颔首的神情,我常是诧异不止,写个对联有这么多讲究吗?一个字,两个字hellip;hellip;我慢慢拉移红纸;一分钟,两分钟hellip;hellip;上联就在父亲微笑中诞生了。只见父亲长吁一口气,移一移那褪色很深,两个镜脚磨得平平的老花镜,一丝笑意在他那眼角深深的皱纹里舒展开来。我连忙小心翼翼地用两只小手托着墨迹未干且泛着浓浓墨香的红纸一步一步走到堂屋的最里头,平平整整地放下。
父亲不仅对每一个字都极认真地书写,他还会根据村邻的不同家庭情况书写不同的春联内容。家中有上年纪老人的,那肯定少不了写一副ldquo;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rdquo;;家中弟兄多的,那就写一副ldquo;荆树有花兄弟乐,燕巢成垒子孙贤rdquo;;家中新娶媳妇的,那就写ldquo;春风堂上初来燕,香雨庭前新种花rdquo;hellip;hellip;
时光流转,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岁月带走了慈祥的父亲,也让当年那年夜饭
母亲告诉我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年夜饭可是大人小孩们一年的期盼。一般的人家,三餐也就是稀粥和白饭,再炒点自家种的蔬菜。要想吃鱼吃肉,非得等到过年过节不可!除夕夜的饭桌上,酱肘子、炸肉片、酸菜鱼等一字排开,小孩们立刻放下手中的炮竹,跑到饭桌旁等着,一边吞着口水,一边瞪大眼睛盯着其他的兄弟姐妹,免得被人捷足先登。直到大人们叫开饭,才一窝蜂拥上,手和筷子齐动,把肚子喂得滚圆。这一顿暴食,让众人在之后的好几天都有点消化不良。不过,母亲说,在那个年代,能吃得消化不良,也是一件让众人羡慕嫉妒恨的美事呀!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段玉裁《说文》中说:ldquo;凡去旧更新皆曰除。rdquo;ldquo;夕rdquo;,傍晚。所以除夕也叫ldquo;岁除rdquo;,ldquo;大年夜rdquo;,俗称ldquo;年三十晚上rdquo;, 河东人叫ldquo;三十夜rdquo;。这一天,年货采办齐了,大红对联贴上大门两侧,喜笺飘扬在门楣和窗棂上,漂亮的年画、挂历、招财、中国结、生肖画hellip;hellip;把亮堂堂的家装缀得更加温馨和喜气。
小时候,家里的对联和喜笺都是自己负责买的。买对联是有讲究的,一定要看对子的字儿写得好不好、质量怎么样,一定要买大幅的红纸金字的对子,上联、下联一定要有家庭和睦、平安快乐的寓意,这也是件苦差事,自己却乐此不疲!记得有讲究,大年三十对联一定要在中午12点前贴到大门上,要不就不赶趟了,新年就不来了,贴对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理所当然落在我身上。那时对联的上下联是印在一起的,但大门是两扇,需要将对联用刀从中间裁开,接着抹上浆糊贴到门上。
拜年是中国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这一特殊的交际方式,中国百姓之间相互表达祝福,增进感情。近年来,随着手机、网络和汽车的日渐普及,中国人的亲情友情在短信、音视频和更为丰富多样的交通工具中代代延续和传递。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2024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