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联语铭座右
陈立献 福建泉州
《灵枢&·本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耶矣!&”可见颐养生命,精神修养对益寿延年是何等重要!
郑成功自勉联:
养生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上联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心性比追求物质的欲望好。《后汉书&·岑彭传》:&“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得陇望蜀,称人贪得无厌,是养生之大忌也。下联是郑公自撰。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成长。&”读书能知古识今,眼界开阔,修养品性,明理脱俗,举止文雅,&“就会提升整个做人与处事的层次和魅力。&”宋代诗人翁森也有两句诗:&“踌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晚清名臣张之洞致仕后撰联:
无求便是安心法;
不饱真乃祛病方。
上联写自己暮年在家养老,无所追求,站得高,看得远,排脱名利困扰,也就心安理得。下联则是养生真经。《内经&·上古天真论》:&“饮食有节,固能形与神俱。&”孔子也提倡&“食无求饱&”这位儒圣活了73岁,当时算属高岭。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早产两个月却活到91岁,他的长寿秘诀之一就是&“酒肉从不过量&”。合理的饮食保护了他的心脑血管,所以能成为政坛上的寿星。益寿延年的祛病方:吃饭只须七分饱,酒过三分莫再添。然此亦须精神养生之常识:管住嘴。
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家、诗人、一代书法大师,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养生观独辟蹊径,热爱生命,而鈡情于树木:
种柳观生意;
栽松养太和。
柳树,水边栽种都能成活。生意,生气勃勃。观赏柳树,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为风起舞,像亭亭玉立的小家女为鸟传情,又如千条万缕的垂丝为人惜别依依,无限&“生意&”。观柳,能生朝气和活力。栽松呢?松树耐旱、有顽强坚韧的生命力。它,不论平地与高山,能在各类土壤中生长;它,不畏风霜雨雪、烈日曝晒,四季皆郁郁苍苍。太和:亦作&“大和&”。指阴阳会合充和之气也。北宋张载用来形容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面对松树,可领悟出人与自然界的一种普遍调顺谐和的关系。把松树的风格根植于人的心中。此亦精神颐养也。
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自勉联:
岂能尽人如意
但求无愧我心
上联体现人生阅历丰富,对生活有深刻认识,碰到不称心的事也就淡定释然了。杭州灵隐寺有副名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对世间事看的透彻,遇不如意事也就释然了。上联一个&“岂&”,表示反诘语气,&“难道&”、&“哪里&”。下联&“无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道出自己的志向:加强道德修养,于立身、处世、办事,光明磊落,公平正直,廉洁无私,不做违背道德、昧着良心的事,这样可问心无愧。彰显高尚的人品。陈伯崖自勉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陈乃浙江钱塘人。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上联原文为&“事能知足心常泰&”。用&“惬&”好,写心情。满足,心情就畅快;泰,安宁,平安。是指环境,不是直接写心情。下联勉励自强不息,远离功利。因为&“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对人无所求,风骨也就刚劲,品格自然高尚了。精神养生之箴言也。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2437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