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正文

同题大运河对联(吴荣照 郭新华主评)

 2024-01-06  阅读 0

吴荣照: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2020年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古水道,开凿了邗沟。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为运河开挖起了开创作用。他是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从春秋到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新中国以来,都有不同程度的修建,特别要提出的一点:隋代的江南运河,只是在六朝以来所开凿的江南运河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并不是隋炀帝时才开始开凿的。

同题大运河<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对联</a>(吴荣照 郭新华主评)同题大运河对联(吴荣照 郭新华主评)

郭新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2020年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有着巨大贡献,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当然,大运河开凿的过程的确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封建王朝攫取天下财富的手段之一,来稿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颂扬大运河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和华夏先祖的勤劳智慧及伟大创造力,还有大运河在世界上享有的伟大声誉,应该是本期同题的主基调。针对本期来稿,我想说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即每次都存在的词性不对应、结构不一致!从大量的存在和延续来看,不知是否一些人把此问题看的无所谓,而不愿意稍下一点功夫多推敲一下,使其工整一些。其实,成功就在于再&“推敲&”一下的努力之中。

优秀作品15副(取消1副)

1.王瑞华辽宁

抚柳叹隋炀,虽贯通五水,舟下江南,却可惜了帝业,杨冠李戴。

沿途寻旧迹,纵穿越千年,道联河北,总逃不过时光,物是人非。

吴荣照主评:此副联作藉&“个人&”视觉切入,借助写景,以自身感慨为纽带,抒发自家胸臆。通过&“抚柳&”、&“沿途&”等所观,于一&“叹&”一&“寻&”中得出所感。&“杨冠李戴&”一词将大运河于隋唐间的功利关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2.杨亚平陕西宝鸡

无须跌宕起伏,惊涛骇浪,唯念万只樯橹,千里涟漪,福泽两岸民生润;

勿论皇权远见,鼠目寸光,犹怜代代黎元,滔滔血汗,水运八方龙脉长。

吴荣照主评:对联起句中肯得体,表达的立意从大运河的主体特征总结而来,两者完美结合,允为亮点。作者阐述的历史观亦属中正。对联手法运用亦自如。

3.张项学河南三门峡

一条龙舞起京杭,望吴山魏阙,观鲁邑冀川,流波卷影三千里;

数亿棹划开今古,承金粟甲兵,载诗词曲赋,润翠滋红九万重。

吴荣照主评:对联起句运用比喻手法&“大运河如龙&”直接切题,同时以作者的视角行踪为线索,上联描写大运河的气势,下联抒写人文历史。上、下联角度分工有度。句内自对亦运用自如。

4..魏玉秋山东临清

恒心持上国重工,教地变仙凡,一龙击水三千里;

神迹是吾民鬼斧,使货通南北,百舸乘风六十城。

吴荣照主评:对联起句&“恒心&”、&“神迹&”直接开门见山道出个人观感,立意鲜明,紧接着二、三分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细致阐述,属于总分的一种写作手段。用语爽利,句式节奏富于变化。

5.卜祥杰辽宁阜新

民至伟哉!凭勤凭智,让清波千载通南北;

流殊悠矣!历雨历风,携胜境一河鉴古今。

吴荣照主评:此副作品侧重个人感观,联中占据较多比重,大运河于联尾出现,对联脉络安排亦不失为一副佳构。腰句承前启后,用语亦觉利落。

6.王飞鸿河南三门峡

连通五水,南北扬帆,满载膏腴皆养国;

流淌千年,兴亡入眼,长存便利莫讥隋。

吴荣照主评:对联安排为分总形式,上联前二分句描写大运河之景,结语为作者观点。下联前二分句写大运河之历史带入情感,结语表达了作者本人比较鲜明的的观点。

7.彭小峰重庆开州

名称大运,运出万千气象;

业溯长河,河呈一派风光。

吴荣照主评:此副对联作品运用了顶针的手法,从释名的角度切入。此亦为风景对联的创作手法。紧扣&“运&”字带出大运河的气象。惜下联拓展角度没有放很开,好在一个&“业&”字统领定义了下联。

8.罗善德江西吉安

白鹭翔空,南北蜿蜒星月灿;

轻舟吻浪,东西浇灌谷粮丰。

吴荣照主评:此副对联精于场景描写,富有一定的想象力。南北蜿蜒含蓄切题。对联的重点放在了大运河的功用上,对其历史少了一些笔墨,如果能在下联蕴含会更好。

9.李存固北京东城

淌一河血汗、千载沧桑、八方福泽,读四时灯影橹声,贯南通北留胜迹;

喜风启新帆、浪飞绮梦、波唱春歌,看两岸名城古邑,翥凤抟鹏向远天。

吴荣照主评:失替。

郭新华简评:前三分句自对,工整无误。上联回顾往昔,联中&“血汗、沧桑、福泽&”既有对开凿运河的劳工和漕运工们血泪付出的慨叹,亦有运河对沿岸经济带来的巨大推动的赞美,而且运河已经成为贯通南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联描写运河的现在,&“启新帆、飞绮梦、唱春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相信运河两岸的明天会更美好。

编审:胜,失替,失对,优秀从严,取消

10.王衍广东阳江

为南北交融,利脂膏调度,三千年隋凿唐敲,致五水畅通,一河大活;

君民思载覆,朝代鉴兴衰,二万里阜财解韫,期九州奋起,百业长隆。

郭新华简评:本联作者有着深层次的思考,由古及今、论功思弊,从经济发展到朝代兴衰,围绕大运河顺序展开:利&“南北交融,脂膏调度&”,经&“隋凿唐敲&”&“致五水畅通&”,此一河凿成,是华夏经济顿呈繁茂之势;当然,大运河也见证了其间的朝代兴衰更替,不过蜿蜒的运河的确起到了民安物阜之功,更期待大运河于今继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11.庞晓洲河南驻马店

抵钱塘,通河济,接江淮,波连燕赵三千里,舟过苏杭四十城,往昔锦帆水殿兴漕运,运去满船故事;

樯交尾,客摩肩,市繁盛,看盐商鱼贾悦容,听越女吴娃软语,今朝明月光辉照镜流,流来两岸风情。

郭新华简评:对大运河的地理走向、漕运商贸、风土人情都有细致的刻画,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有往昔的锦帆水殿,也有今朝的夹岸风情,引人愉悦流连陶醉。分句自对运用娴熟,惜&“明月光辉&”应对&“锦帆水殿&”欠工,微瑕。

12.赵文华辽宁建平

古今牵手,京杭互动,凿通三千里清流,帆影醉安澜,舞起一条经济带;

家国关情,山水相依,铺展十万重盛象,涛声欣逐梦,撑开百代运河春。

郭新华简评:上联侧重地理时空以及运河的功效描写,连通京杭从古至今,三千里清流上波光帆影;下联侧重情感抒发,感慨运河两岸经济繁华盛况空前,彰显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尾句&“舞起一条经济带&”生动传神,&“撑开百代运河春&”是回顾也是展望,把全联推向高潮。&“运河&”对&“经济&”欠工,但瑕不掩瑜。

13.冯庆怀江西安源

人工开凿,如今大地长龙,贯通南北三千里;

水路运输,自古中华伟业,延续文明第一河。

郭新华简评:近乎白描但很切题,上联状其形、言其势,如长龙贯通南北;下联述其功、骄其名,承载中华发展、载誉世界第一。夹叙夹议,议中抒情,彰显了大运河的本质特征。

14.谢卫明湖南长沙

几千秋南北以通,叹成于隋政,直在元朝,疏居清代,浩浩比长城,功垂伟业尊三迹;

九万里文明而载,看厚重京都,繁荣津府,灵秀杭州,绵绵滋大地,德耀中华第一河。

注:三迹,长城,大运河,坎儿井并称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郭新华简评:上联先表现大运河的悠久,紧接着从其肇始按时间顺序展开,结尾强调其丰功伟绩&“浩浩比长城&”,已然感其震撼;下联更从空间展示其厚重,从北到南贯通京杭&“绵绵滋大地&”,收结&“德耀中华第一河&”给予极高的赞誉,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由衷赞叹。联中&“第&”对&“尊&”是为瑕疵。

15.向春林湖南怀化

凿石开山联五水;

便民利国越千年。

郭新华简评:本期来稿中长联居多,也物色了几副短联,内容还是嫌单薄,这副相对来讲概括性不错,从大运河的开凿过程场面,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跨越八地、贯通五水地域之广阔,到延续数千年历史之悠久,尽数囊括在作品中,堪称难能。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245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标签:
对联网
对联大全网专门分享经典对联知识,内容包括春联、对对联、春节对联、节日对联、 结婚对联、乔迁对联、挽联、行业对联、名胜古迹对联、对联横批等对联知识,为大家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对联资讯
对联大全
对联知识
对联故事
谐趣对联
对联故事
copyright © 2023 对联大全 网站地图
京ICP备13028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