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正文

国学是楹联艺术之基础(彭万熙)

 2023-11-02  阅读 0


我市楹联协会成立至今,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鼓励下,在协会领导的热情指导下,楹联工作发展很快,先后开展了几次大型活动,出版了《余墨楹香》等个人专集和楹联专刊,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楹联协会会员不多,楹联优秀作品较少,楹联发展较慢。楹联工作已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并非是楹联协会的领导工作热情不高,水平不行,客观地看,主要还是社会国学土壤太浅的原因。众所周知,楹联是国学中的一支奇葩。世界上唯有汉语言文字能产生这种奇葩。楹联既集汉字音、对仗、典故等于一身,又集汉字书法于一体。欣赏和创作楹联离不开国学素养。反过来个人国学素养的深浅和国学的社会普及,又将极大地推进楹联创作和欣赏。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楹联工作,应该进一步推进国学普及工作,让楹联在国学肥沃的土壤中盛开奇花异卉。
一、从楹联的产生过程来看,楹联与国学是水源关系,木本关系。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的蜀主孟旭曾自题桃符,置于寝门左右,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清朝梁章矩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这十个门类无不与国学相关联,其中格言、集句、杂缀更是直接从优秀的诗词典章中点润关联而成。对联就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是中华的瑰宝,民族的骄傲,在世界上只有使用表意文字的中国,才有这一美丽的文学样式。对联不仅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古代的文明,还饱含着祖辈的高尚情操。
二、从楹联创作和欣赏来看、楹联中的典故、隐喻、境界无不饱含深厚的国学素养,一副优秀的楹联必涉及国学的各个方面。请看这副楹联:鉏麂触槐,死作木边之鬼;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乍一看,不止所云,为什么呢?因为这副楹联不仅拆字还蕴含典故,不懂典故,就很难理解。鉏麂是战国时晋国的一个力士,晋君派他前往刺杀名臣赵盾,他见赵盾天未亮就整理好衣冠准备上朝,忠国之心可见,便说杀赵盾则不仁,不杀则不忠,故撞槐树而死;豫让是春秋末期晋卿智瑶的家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这副楹联恰好地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内涵。
再看一副门联:学士青莲,尚书红杏;中郎绿绮,太史黄庭。这是民国初年,北京某宅门联,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学士青莲”是唐翰林院学士李白,又号青莲居士。“尚书红杏”是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中郎绿绮”是汉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 “太史黄庭”是晋会稽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外景经》,此联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府第。对联浓缩国学之精华,这两则对联的修辞手法是很高深的,可以说是标准的对联,它对仗、平仄、韵律标准,都是完美的。像这样富有哲理和典故的趣对,没有深厚的国学基础是无法写出来的。
三、以楹联中的隐寓和意境来看,楹联浓缩了国学哲理的精华。如果国学是山水,楹联就是一幅盆景。请看下面这副楹联: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此联为宋朝刘少逸幼时,一日随师往拜名士罗思纯和其所对。虞廷:指舜的朝廷。相传舜为古代明主,故常以“虞廷”做“圣朝”的代称。十六字,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尼山:本为山名,在山东曲阜,此代指孔子。宋儒将此十六字视为尧、舜、禹心传。这副楹联借典叙怀,隐寓作者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胸怀。
再看看金代高道全真教主王重阳的一副楹联,则更能理解国学在楹联创作欣赏中的作用。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汴堤。写景叙事一体化,平仄韵律完整。对得巧妙,上下联偏旁隐含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学说。试想,如果作者国学素养不深厚,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楹联么?反过来,如果国学素养不深厚,能欣赏出楹联中的妙意吗?
四、从楹联的平仄、对仗来看……毛泽东赠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上联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赞其一生谨慎,功劳卓著。吕端,宋宰相,宋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委以重任。此联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因此,无论是从楹联产生的过程还是从楹联创作和欣赏的角度来看,楹联无不与国学相关。楹联不能离开国学去发展。离开国学而谈楹联,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今后如果要进一步发展楹联事业,那么必定要推广国学,只有国学得到极大的普及和提高,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楹联,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会欣赏楹联的群体,会创作楹联的队伍,这样,楹联事业就会得到更广阔、更迅速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68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标签:
对联网
对联大全网专门分享经典对联知识,内容包括春联、对对联、春节对联、节日对联、 结婚对联、乔迁对联、挽联、行业对联、名胜古迹对联、对联横批等对联知识,为大家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对联资讯
对联大全
对联知识
对联故事
谐趣对联
对联故事
copyright © 2023 对联大全 网站地图
京ICP备13028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