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趣赏重阳联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菊花糕等习俗。我国政府于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届时各地都会积极开展尊老敬老的活动。
时值重阳佳节,不妨品赏一些嵌有“重阳”或“重九”的楹联,也有一番别样情趣。
相传,明代解缙一日与友宴欢,友人出上联: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解缙马上对出下联: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上旬上,每月上旬之初;中旬中,每月中旬之中。朔日,每月初一;望日,每月十五。五月五日为端阳,即端午节;九月九日为重阳节。联语中所有岁时节令之称都是我国夏历中的名称。联语复辞迭出,前后照应,又在整句中有“小回文”,为不可多得的佳对。
传说明代有一位学者,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棚屋。次日清晨起来看见茅屋一片白雪,触景生情,随口吟出上联:
天气大寒,霜降茅棚如小雪。
联中嵌有“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气名,流畅自然,毫无造作痕迹。但他一直对不出下联,成为绝对。直到近代,才由浙江赵恭沛对出下联: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下联相应地嵌入了“端午、清明、重阳”三个传统节日,语义双关,自然成趣。
据说有一少年举人,一年之内,在端午节前应童子试,秋九月重阳节后应乡试,而且两试皆捷。有秀才写下对联以贺:
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
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
上联的后句是端午节童子试的题目,出句《论语·季氏》“夫人自称曰小童”。下联的后句,是重阳节后乡试的题目,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上联隐去“小童”,下联隐去“举人”,联意是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居然就成了大举人。作者把童试和乡试的试题组合起来成联,可谓天造地设,妙不可言。
纪晓岚曾为清高宗八十大寿撰寿联: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联中“十八公”隐“松”字,为寿征;“介寿”,祝寿;“九重”,指帝王的居所;“重九节”又指重阳节,即清高宗寿日正逢重九节;“称觞”,举杯祝酒。联中巧用“八十”和“十八”、“九重”和“重九”互换,信手拈来,奇巧绝妙,妙趣横生。
清朝北京钦天监的门柱上悬挂着这样一副楹联:
夏至酉逢三伏热;
重阳戌遇一冬晴。
钦天监,为古时封建王朝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的机关。“酉”指下午五六点时辰。“戌”指下午七八点时辰。此联用“夏至”“重阳”两个节令的交时相对,道出了“伏热”、“冬晴”的气候规律,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