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溪,就是今天的福建霞浦一带。南宋庆元五年(1199),朱熹应长溪一带学生陈骏、龚郯、林湜、杨楫、黄干等的邀请,先到古田大甲谈书书院讲书,又到宁德九都龟山寺讲学。一个多月后,在学生陈骏、龚郯的陪同下,从福安甘棠堡乘船到盐田(今霞浦境内),次日到长溪县城(今霞浦县城)。因是&“避难&”,朱熹没有惊动地方官员,直接上城北龙首庵。寺僧得知是大名鼎鼎的朱夫子光临,便热情接待。朱熹感激地给寺院题写了&“白云深处&”四字。
这年,朱熹已是七旬高龄了,但他还是不顾一路劳顿,又去了赤岸,与学生林湜切磋学术达三四个月,游览了杨家溪。后应福鼎学生杨楫、高松之请,到石湖观讲学。其间,游览了太姥山与鳌峰栖林寺。再由闽入浙,在温州会晤了&“永嘉学派&”创始人叶适和陈傅良,游览了天台山和雁荡山。后返回长溪,经长溪水盂村、东虎洋、法华寺、武曲村、罗浮村等地,从罗浮乘舟至福州回建阳。
朱熹在闽东长溪期间,留下了许多楹联墨宝,相关传说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说是朱熹在古田讲学时,曾到宁德虎贝乡石堂村。朱熹见石堂村山川秀丽,碧水环绕,不禁发出一声感叹:&“数十年后,此地当有大儒出现。&”朱熹见石堂林厝(今梅鹤村)水尾溪边的石桥上正在修建桥亭,这时已是中午,木匠早已收工,朱熹便用木匠的竹笔蘸了蘸墨汁,在一根尚未竖起的柱子上,题了上联:&“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 而后欣然离去。下午木匠来了,一看,以为是小孩乱涂鸦,就用刨子去刨,却越刨联字越明显。当他们知是学识渊博的朱夫子题写的,立即郑重地将柱子竖在桥头。
数十年之后,石堂村果然出了一位大儒,恰巧成了朱熹的三传弟子,名叫陈普。陈普才华出众,一次,来到桥头,看到朱夫子的上联,沉思了一会,就挥笔写出下联:&“玄帝位尊,金阙受命万年。&”
还传说,朱熹游览杨家溪时,听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有个上京赶考的读书人,路过杨家溪的三叠石,即与村姑比
对联。读书人先出上联:&“展扇半个月。&”村姑回应:&“击鼓一声雷。&” 对得很工整。轮到村姑出句,村姑指着身边的三叠石说:&“三石岸涯生,地天一刻叠。&”读书人一听,傻了眼,搔首半天,也对不出下联,感觉很失望,还不如村姑,上京赶考还有什么希望?便一头撞死在三叠石旁。朱熹听了这个故事,很为那个读书人惋惜,一语为之对出下联:&“一山云雾起,霄埌两相连。&”
返回建阳的路上,长溪水盂村的叶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朱熹,朱熹十分感激,便给水孟村叶家留下一副楹联:水云深处神仙府;禾黍香时钟鼎家。在法华寺小住时,见此寺优雅美丽,即写下楹联:地别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门当三益友,苍松翠竹白梅花。在武曲村,朱熹走进一户朱姓人家,为本家高风华章无比高兴,赐墨送了一副楹联: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朱熹早已离去,但他给长溪留下的联墨,对长溪文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为此,清代福宁(今霞浦)人、陕西监察御史游光绎,特在朱文公祠外为朱熹题了一副赞联:若个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