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汝瑛 吉林扶余
侗民智慧,融叠、套、穿多艺,刻画雕花,用木衔接连两岸;
华夏精奇,集廊、亭、阁一身,遮风挡雨,供人聚会壮千秋。
简评:上联写风雨桥所饱含的&“智慧&”,及其基本作用&“连两岸&”。下联写风雨桥带给人们的&“精奇&”,及其&“聚会&”的社会作用。集中赞美了风雨桥与众不同的建筑艺术美。
卫 国 河北邯郸
谁架虹霓?看智慧侗乡,撷取亭廊铺七彩,终成杰构;
桥担风雨!凭精良手艺,勾留日月耀三江,乃谓奇葩。
简评:联语章法独特、精妙、正宗。上联起笔便借比喻发问,以领字&“看&”铺展开来。&“七彩&”与&“虹霓&”相呼应,&“铺&”字有味,赞其&“构&”之杰出。下联,&“勾留&”二字,语出白居易《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它把桥的风光写活了。
唐格安 湖南株洲
曾半百乡贤领起,激情燃八寨,献材、助工、捐资,历十二载艰辛,皆凭民力;
把寻常故事说开,绝技看全能,垒石、架木、合榫,搏两三番风雨,此有国珍。
简评:上联赞&“民力&”在造桥中的伟大作用,也反映了山寨人们的团结和豪气。下联从建筑角度发赞,虽说建造是&“寻常故事&”,但作品却是&“国珍&”。这&“民力&”与&“国珍&”对应作结,笔力雄健,颇富哲思。
李存固 北京东城
传回龙之说,看浪卧虹,亭飞翼,阁吻云,惊杰构榫衔木铆,刻画雕花,独呈禹甸奇珍、侗乡神韵;
具公仆之怀,为遮风雨,守夕晨,纾劳顿,似耕牛首俯身躬,含辛负重,唯愿常娇碧水、永济苍生。
简评:此联布局十分精妙,声韵极美,笔法亦多变,充分发挥了对联这种体裁的优势。
熊 虎 湖北荆门
筑斯桥连古粤山川,望五阁飞檐,一龙绕寨,直叹神工鬼斧;
来此境会侗乡儿女,听几蓑烟雨,十里芦苼,漫说青史红尘。
简评:上联从望中,写桥之建筑与风光,一&“连&”、一&“飞&”、一&“绕&”形象生动,使结句水到渠成。下联在实际的体会中,写在风雨桥这个大背景下的&“侗乡&”人文、风俗。
周田太 福建宁德
绿水卧金龙,尽收归四面山林,一溪风月;
花桥添胜迹,点缀以千家侗寨,百世人文。
简评:上联写景颇为到位,起笔一&“卧&”字,把&“绿水&”与&“金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颜色词&“绿&”、&“黄&”的辉映中,风雨桥的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眼前。而&“收归&”二字形象地写出桥周围的环境美,其说桥是被&“四面山林&”、&“一溪风月&”收藏在它们的怀中,颇有诗味也。
余根长 安徽黄山
亭遮风雨,未到家时心已暖;
情系廊桥,于无声处梦常回。
简评:联语写游子对于风雨桥的体会。语言简练,立意别具,情韵深悠,意境缠绵,耐人寻味。&“心已暖&”、&“梦常回&”,温情无限,乡情浓郁。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257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