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至今己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因宋代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而闻名天下,自古就是迁客骚人吟咏抒怀的处所。岳阳楼上诸多楹联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一楼《岳阳楼记》雕屏两侧金柱上的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楹联是清代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时,请云南进士窦垿所撰,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全联共102字,上下联各有十一个短句。窦垿,清道光九年进士,历任吏部主事,考功司行走,文选主事,员外郎郎中,学验封司,记名道府,后又擢升江西道御史,钦差办理云南团课。他与曾国荃家族及当时社会名流多有交往。细细品读长联,主要艺术特色有四个:
(一)借宾定主,情景交融。作者思路开阔,条理清晰,格调高雅,用虚实相生手法铺开来写。①上联二、三、四、五句,从人文历史角度立意,展示了岳阳楼文化底蕴,是抒情。“杜少陵五言绝唱”,杜少陵即“诗圣”杜甫,时值深秋,年迈体弱的杜甫迎着萧瑟秋风登上岳阳楼,百感交集,伤情愁意油然而生,吟咏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翌年暮秋雨夜,杜甫病逝于岳阳去平江的客船上,这首五言律诗亦成了千古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即范仲淹,他在《岳阳楼记》中,用点睛之笔概括了“忧乐”两字,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乐精神,演变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滕子京百废具兴”,作者引用《岳阳楼记》中语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亦是借范仲淹的笔对滕子京政绩的进一步褒扬。具通俱,现通用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仙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平时好酒,曾三醉岳阳楼,作绝句云:“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岳阳楼北侧建有三醉亭。②古人云:黄鹤楼胜制,岳阳楼胜景。下联二、三、四、五句,从岳阳楼周边山水美景入笔,展示了岳阳楼的壮阔、雄伟,是写景。“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直接引用《岳阳楼记》中语句:“南极潇湘,北通巫峡”。作者站在岳阳楼上,俯瞰洞庭湖,南连湘江直达潇湘,北入长江,下至扬子江,上通巫峡,用广阔的视野来烘托岳阳楼的壮观。“巴陵山西来爽气”,巴陵山,《寻江记》:“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谓之巴陵”。“西来爽气”,出自《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作者站在楼台上,看到巴陵山西边,洞庭湖里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自然感觉到清风盈怀,凉爽宜人,心旷神怡。“岳州城东道巖疆”,巖,是岩的异体,现通用岩字。岩疆,边远险要之地。“东道巖疆”,作者沿岳阳楼环廊从西边来到东侧,极目远眺,是巍峨险峻、高耸入云的大云山。大云山,现为国家森林公园,距岳阳城75千米,是幕阜山余脉。赏析至此,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岳阳楼的飞檐斗拱,檐牙高啄,雕梁画栋,而是不惜笔墨上联写人文景观、下联写山水美景,这就是诗联创作中的借宾定主法,并且一虚一实,情景交融。
(二)化典入联,意境高远。①上联,“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行笔至此,作者轻轻问道:杜诗圣呢,范学士呢,滕谪守呢,吕醉仙呢。这四个反问句,既是前面语境的拓展,又是后面发表感慨原因。此联用典较多,犹如一部史诗,句句有出处,事事有来由,用典不见典。但也有几处将古诗句信手拈来,化为己用。“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出自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借陈子昂的诗句妙语,发表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的悲伤感慨之情,寄寓了自己愤世的思想感情,这
是点睛之笔,升华了楹联的意境。② 下联,“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作者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是:渔歌互答的洞庭湖,飞泻千里的长江,连绵起伏的巴丘山,巍峨险峻的大云山”,这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此中有真意”,出自东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作者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仕途又不顺利,看到如此美景,难免不想起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生活,但并没有言明,而是让读者去领会。
(三)故设疑问,首尾相顾。“一楼何奇?”岳阳楼到底有什么值得称奇的呢?作者用设问句开头,很快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并自问自答,用四个对仗句娓娓道来。“问谁领会得来?”你们谁能领会秀美山川蕴含的真正意义?作者故布疑窦,让读者去猜。
(四)对仗工整,技法娴熟。①上联“一楼何奇”与下联“诸君试看”相对,此句并非按声律节奏安排平仄,而是按语意节奏安排平仄,节奏点在第四个字上,即“一楼何奇(平)”对“诸君试看(仄)”。②上联“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为当句对,下联“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巖疆。”亦为当句对。有人会说,上联“杜少陵、范希文、滕子京、吕纯阳”四个人名,下联“洞庭湖、扬子江、巴陵山、岳州城”四个地名,其节点(尾字)都为平声字,上下联不能对,当句也不能对呀。这里我们要弄清楚“传统对格”中的“衬字格”。衬字,源于散曲,是指曲牌所规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称为“衬字”。衬字一般用于句首或句中,句首的衬字可以用实词,如名词、动词等,也可以用虚词。后来,衬字被引入到楹联创作中,在同一副楹联中,成规律出现多个人名或地名相对时,可列入衬字格。
《联律通则》:“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算节奏。”也就是说上联中四个人名,下联中四个地名为衬字格,可不拘平仄,不计节奏。每句后面四个字是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安排平仄的,即上联为:“五言(平)绝唱(仄)”对“两字(仄)关情(平)”,“百废(仄)具兴(平)”对“三过(平)必醉(仄)”,这里“过”字为平声,《康熙字典》《正韵》:“经过之过,平声。超过、过失之过,去声”。下联为“南极(仄)潇湘(平)”对“北通(平)巫峡(仄)”,“西来(平)爽气(仄)”对“东道(仄)巖疆(平)”。③上联“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四个“耶”字,下联“潴者,流者,峙者,镇者”四个“者”字,其写作技法为“重言”,耶(平)对者(仄)。④上联“前不见古人”,结构为:前/不见/古人,下联“此中有真意”,结构为:此中/有/真意,上下联结构不对。其实,这是“集句对 ”,《联律通则》:“巧对、趣对、借对、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如果不考虑结构,单纯从“二字而节”来分析,尚可对。即:前不(仄)见古(仄)人(平)对此中(平)有真(平)意(仄)。⑤上下联最后一句,是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安排平仄的,即:“使我(仄)怆然(平)涕下(仄)”对“问谁(平)领会(仄)得来(平)”。
由此可知,作者传统修辞对格技法娴熟,对仗工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应该指出的是,长联中出现了不规则的重字“陵”,即上联:“杜少陵”与下联“巴陵山”中的“陵”字。这可能是作者应邀撰写楹联后,送交重修岳阳楼组织者,随后在誊写、抄送给书写者过程中的走笔之误。《水经》:“湘水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巴陵山是巴丘山的别名,故作者原稿应是“巴丘山西来爽气”,以避免不规则重字。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69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