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读到山东临清市联家赵金旗先生的一副题梅联:
残桥畔,峭壁前,山园里,疏枝留倩影;
展气节,传春讯,养逸情,玉质透精神。
梅花入诗联,由于作者的艺术感受和风格不同,其写作方法可谓多种多样。那么赵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不妨先读两首题梅古诗。
宋代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代王冕《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从中可以发现,古人先从梅的生长环境,开花的形态写起,然后赞其高洁品质。比较一下,赵金旗先生也是用了这种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层次分明,内容集中,易读易赏。
先看上联。作者用白描手法,绘梅的形态,呈献一幅生动画图。选取“残桥畔"、“峭壁前”、“山园里”一些独特的地理位置,表现梅的生存环境。元代王冕有诗句“无数梅花落野桥”,毛泽东主席有词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宋代林逋有《山园小梅》诗,我想赵先生选取的上述地点,可能是借鉴了古人和大家吧?梅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须经受霜打雪压、干旱贫瘠和荒凉孤独的考验,这样写出的梅花,便有了个性,有一种特殊美。上联的结句“疏枝留倩影",妙语惊人,让读者展开丰富联想,梅的形象活起来,将梅花的姿容跃然纸上。 下联转入对梅的赞颂。分三个层面。一是“展气节"。宋代陆游诗曰:“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人们一直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君子”,梅迎风傲雪、坚韧不拔的性格,当然应受推崇!二是“传春讯”。毛泽东主席词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其实,梅是最早报春的使者,梅花一开,春天便不远了,人的心情便开朗了!三是“养逸情”。宋代白玉蟾诗曰:“幽人心似梅花清"。言梅花可让人除去凡尘。宋代胡寅诗曰:“足以慰愁绝"。言赏梅可让人消愁。宋代葛立方诗曰:“玉骨幽贞不嫁春"。言梅花可教人拥玉骨幽情,情怀高远。以上这三个赞梅的侧面,既各有侧重,又层层深入,合为一体,最后升华到结句:“玉质透精神",构成闪光耀彩的斗寒不屈,高尚坚贞,让人永世折服、敬佩与赞扬!
联作在艺术手法方面也很有特点。三三三五句式,简洁流畅。排比形式,节奏鲜明,读之如流水。句中自对,巧妙瑰丽,灵动鲜活。遣词精美,笔力深厚。全联既工稳合律,又清新明快。总之,这副题梅联作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堪称佳作,显示出赵金旗先生非凡的文学造诣。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69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