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庙里大都供奉着弥勒佛,那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生动形象,慈善欢乐的豁达神情,得到了僧俗两界的喜爱与认同。而佛座旁对联,则以画龙点晴之笔,赋予弥勒佛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对联通过佛像外部表情,说明内在心态和品质。上联从隆起的肚皮,说宽容大度,能容纳天下事;下联从面部笑容,说超然豁达,笑看天下人。手法上采用同字重复和首尾顶针,上联三次重复使用“容”字,下联三次重复使用“笑”字。不但形象诙谐有趣,而且文字也生动活泼。南京多宝寺,对这副联作了修改: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对照前面那副联,在内容顺序上作了颠倒,上联说“笑”,下联说“容”。对于“笑”的内容和“容”的程度,也作了极度夸张。
济南千佛寺弥勒佛联,却又是这样写的:
开口便笑,笑到几时方合口?
大肚能容,容来无日不开怀。
如果说前面南京多宝寺联是在空间上作了极度夸张,那么这副联则在时间上作了无限延长。上联用了一个问句,反衬地说明了“笑无止日”,下联用的是肯定句:“无日不容”。
南京开元寺弥勒佛联,又增加了一番新意: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脸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这副联说的是“笑”和“容”的力量与效果。因为能容,所以化解了“人间多少事”;由于善“笑”,所以溶开了“天下古今愁”。
与南京开元寺对联相反,天津天成寺弥勒佛联又是这样写的: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经年袒乃腹,看胸怀洒脱,方为上策。
原来世事纷纭,曾无了局,所以才“笑”;袒胸露腹,尽显洒脱,“方为上策”。反宾为主,因果倒置。少了几分欢乐,多了一些无奈。
宁波阿育王寺弥勒佛联更加不同:
山门冷烟,总见他欢天喜地;
衣袋空携,却剩得大肚宽肠。
此联题写在特殊时代,结合生活状况,直揭社会疮伤,尽显其尴尬和凄凉。
福州涌泉寺弥勒佛联,对这种窘态作了更加具体的描写: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东西?
对联刻画了弥勒佛面对贫穷冷遏的同时,也对信徒们的无知盲目作了无情的嘲讽和指责。
成都宝光寺弥勒佛联,似乎是对前一副联的冷嘲热讽:
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安分守贫,便保得一团和气,常向众人开口笑;
我肚皮有这般大,总不愁穿虑吃,只求能包罗万象,自然万事放心宽。
按照这副联的回答,只要能够安分守贫,也就可以笑口常开;只要能够遇事包容,自然可以万事宽心。尽管世事艰难,关键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丽江喜祗园弥勒佛联,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弥勒佛的“笑”和“容”作了与众不同的解释:
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
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可言!
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无”字。然而两个“有”字中又添了一个“不”字;两个“无”字中又加了一个“可”字。亦“有”亦“无”,亦“不”亦“可”,妙在恍惚。老子《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之妙,愈近于道。
四川乐山凌云寺里的弥勒佛联,似乎对弥勒佛的“笑”和“容”作了最后的总结: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会有高有低。
原来,弥勒佛的“笑”,是笑看一切,也包括笑他自己。这是最豁达、最无私的“笑”。弥勒佛的“容”,是容纳万象,容中亦有察。这是最清醒、最客观的“容”。
同样的弥勒佛,由于时代不同,信仰观念不同,人们在对联中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含义。每副对联都思想鲜明各具特色;同时又都言之成理,上符教义下顺民情。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弥勒佛座像旁一定还会有更多对联精彩演绎。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0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