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找“差”的原因
写成差联大体有八个原因。
一是联艺不熟练。虽然掌握了格律,但在遵循格律的基础上,怎样运用各种写联方法,将文字排列组合,表达思想感情,演绎主题,比较生疏。一方面要紧紧盯住格律,一方面又要讲究文采,有时勉为其难。类似学蛙泳,理论是会的,但既不能沉下去,又要动作符合要求,二者难以兼顾。许多联友写联时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只要基本条件具备,多写多练,问题不难解决。我曾见过一位老年联友,学联只一年时间,现在经常得奖了。所以,多揣摩人家的好作品,先写五言、七言或二分句三分句联,逐步掌握变化规律,消灭差联不是难事。当自己写了差联,对比好联,特别是听了点评意见之后,有空多琢磨,差在何处,怎样修改,应能大有裨益。
二是感情不充沛。写联与写其它文体作品一样,是要注入感情的,除了以情感人,再没有什么能感人的了,漂亮的词藻离开了情感也只是虚有其表。对联本来就是要抒发感情的,你把文字做成冷冰冰的组合,无论怎么漂亮,总是打动不了人。明白这个道理,写联时做到情景交融,情文并茂,情文相生,表达个人对主题的深刻理解,或歌颂、或挚爱、或憎恨、或抨击,把情感融入字里行间,作品就会引起人们共鸣,会生动很多。我曾给几位联友改过联,调换了几个带感情色彩的动词,联就活起来了。事后我曾总结,多选用带感情色彩的动词,可能也是一条捷径。
三是内涵不深刻。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所谓不深刻,就是只反映了表面现象,而没有反映本质。许多对联作品,流于表面光彩,而难以体现主题的本质特征,就象一个空壳核桃,外面看起来很饱满,可是没有分量,里面没有肉,更谈不上香甜。例如同是写灞桥,有的联友只注重写外表,忽视了挖掘内涵,难以阐释这座历经风霜、饱含血泪、寄托情感的古桥的特别之处。而彭大庆先生的灞桥联:
月满秦楼,烟蒙柳岸,此处纪春秋,桥头怕咏风飘雪;
半坡文化,三叠渭城,何时分客主,酒后聊嘲梦断魂。
结尾 “风飘雪”“梦断魂”即反映了沧桑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令人遐想无限。有的联友以为多写就能表达得更充分、更丰富、更动人,不厌其烦地罗列,适得其反,因为很多事物是罗列不尽的,只有选取典型性元素,才能以一当十当百当千当万,所以,典型性是表达内涵的重要手法。
四是气脉不通畅。一副联,也是要讲究气脉的,气要足,脉要顺。气不足则无力量,脉不顺则不通畅。无论怎么写法,总要保持文理的顺达和思想的流畅。通常的毛病在:甩不开,接不上,联不通,刹不住。甩不开,就是你开头没有为后面开辟道路,以致越写越缩手缩脚,气势渐渐减弱。接不上,即前面表达的意思与后面要讲的意思错节,东扯西拉。联不通,即各分句、上下联之间形不成一个有机整体,各说各话,形散神更散,或句通意不通。刹不住,即无法作结,或结得无力,结得勉强,结得无味,意思还没阐明,感情还未抒发,主题还未升华,已经无话可讲了,再讲也是废话三千。
五是韵味不深长。韵味,指含蓄的意味。文艺作品要求含蓄,特别是诗联,不可直白。简单地讲就是文字上看起来很平凡简单,可是越读越有味。味道都藏在字里行间,而不是暴露在表面。这个味道有醇味,好比是用了上等材料真实工夫酿成的好酒;又有趣味,让人眼前一亮,顿感兴趣。有余味,话不讲尽,留下耐人回想不尽的意味。这个韵味既表现在字词句中,更表现在感悟之中,让人从意会中读出味道,引人思考、共鸣。
六是语言不鲜活。虽然事讲清楚了,可是干干瘪瘪的,嗑嗑巴巴的,读起来令人乏味,这也影响到一副对联的质量。对联不是口号,也不是标语,是要靠形象思维的,往往要借助很多手法来表现,例如比喻、借代等等,有时会起意想不到的作用。近年联坛流行“拉人作对”一语,指借助其它形象来为主题服务。例如写柳永的“文启苏秦,政延辛范”即是。也有借助了主人公的经历或作品意象,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如写陆游的“城上斜阳,园中老柳”,写李商隐的“蓬山漫漫,历夜雨潇潇”等。
七是韵律不谐调。一副好联,也要有合理的结构,读起来如行云流水,铿锵有力。在多分句句式上,提倡长短结合,参差有致,既不零碎,也不拖沓。适当配以领字、虚词、衬字等,能起到调节的作用。有的将对联写成律诗或词的格式,如类似绝句,上下联各两个五字句或七字句,看起来美观整齐,但作为对联来说,有些呆板,除了单句的五字联或七字联,一般少有人将对联写得整齐划一,特别是长联,如果能够在不同的句式中交替,读起来反而抑扬顿挫。
八是表达不含蓄。有的联友写联,实话实说,直话直说,把话讲尽。须知艺术贵在含蓄,话未尽而意已到,留下三分让读者来理解,效果更好。有的对联不嫌罗嗦,连篇累牍地罗列一大堆物象和解释,其实适得其反。这一点我们不妨借鉴律诗的结句,如“唯见长江天际流”、“长使英雄泪沾巾”、“夜半钟声到客船”、“笑问客从何处来”等等,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去体味、去遐想、去思索。同时要学会用形象思维撰联,将你的意图蕴含在某些意象之中。毛泽东主席在论诗时讲到,“又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致陈毅》)前些年遭人诟病的“老干体”,根本原因在于不懂形象思维。写联也是这样,缺少形象思维的对联,是很难称为好联的,读来味同嚼蜡,原因在此。即使是差联“生意、财源”联,尚且知道用“四海”“三江”来比喻。例如我们题联《吃饭》,可以写成:
一碗满尖新米饭;
半盆滚烫老鸡汤。
也可写成:
闻香便见廉颇在;
停箸应惭惠帝来。
上一联客观地描述了午餐的丰盛和用餐的喜悦,特别是形容词用得比较活。后一联则通过廉颇“尚能饭否”和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二典,形成反对,看起来无关午餐,实则与午餐紧密相关。由饭而想到建功立业,关心人民疾苦。两联是好是差,且任评说。
以上八个方面,大体概括了差联之所以差的原因,但一副联考较的是综合能力,一副差联可能同时存在几方面问题。如果能重视这八个方面,很多问题都能够解决。
四、促“差”的转化
写了差联并不丢人,有谁不写差联?知道了差的原因,就要想办法解决,先易后难,逐步提高,一定能克服差的毛病,写出好的对联。有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独具特色。通俗地讲就是不与人同,与人不同。要想在成百上千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是要有些特色才行。艺术是讲究风格的,艺术家各有各的作品特色,要走出自己的路。当然,全国联家能形成风格的人不多,这只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但在撰联中,不与人同,则是我们一开始就要考虑的,如果你能写出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作品来,那么众里寻她千百度,眼前一亮,原来在此处。首先是思路不同,考虑通常的思路,再另辟路径。例如方留聚题《宋太祖》:
莫谈佯醉著黄袍,借酒释兵权,七十年狼火荡平,堪称雄伟;
虽说挥书无绝句,安邦冇大统,三百载鸿基奠定,再续汉唐。
你可以写阴谋诡计,也可写伟业丰功,但作者避开了寻常思路,将之统一起来,在否定、肯定中,赋予宋太祖以一个新的形象。这也属于“切”的问题,“切”不仅是符合主题,更要“切”出新意。再如侯伟鹏《题马》:
虽怀千里志;
难遇九方皋。
作者选取了一个侧面,表达了一种情怀,切入主题,很是成功。对于基础差的联友,要想跻身高手之中,一时有些困难,但在创作中,切入新意,与众不同,即使语言朴素,联句简单,也能受人青睐。我在评联过程中,多次遇到此类作品,感觉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第二、联句流畅。看起来这是个简单问题,犹如说话一样,有几个人是讲不清楚讲不顺畅的呢?但成为联语,这个问题就突出出来了,发现很多差联,问题在没有写通顺上。因为对联要讲究平仄、对仗,如果平时讲话有这两个条件限制,估计能讲顺溜的人也不多了。要解决顺畅问题,首先要把全联思路想好了,然后按这个思路组织联语,一句之中,各分句之中,上下联之中,都是要通顺的。当然写法各有不同,有相承式,有转折式,有总分式。不管怎么写法,主线是不能扭曲、断裂的,尽管可以是字连,也可以是意连,但不能不联,都要一以贯之。差联存在的用词生涩、语意牵强、各说各话、自造生词,首尾不呼应,上下无关联等问题,把好联的思路写成了差联的结果,不能不重视。
第三、重视读书。这里的读书,包括平生的学习积累,也包括临时的查找资料。写好联,除了掌握联艺外,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蕴。写对联,知识越丰富越好,天文地理、历史风俗、山川河流、人情世故、气象物候等等知识都是必须的。除了书本之外,从实践中读书更加重要,平时多观察,特别要细致观察,大有裨益。例如到一地旅游,走马看花不如下马探花,人家到此一游而已,你就能写出游记、记游。临时查找资料必不可少,对联常用到的字、词、典故,翻翻字典,查查书籍,能够大开眼界。一个字,要用恰当,用出彩,用灵活,就能为联作增色。比如“春”字,本义是动词,转化为名词、形容词,组合可并列、可偏正、可动宾、可主谓、可动补。这样我们用起来就游刃有余。熟知典故也很重要,例如我曾写过一句 “尚能饭否君休问”,此句把《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事迹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意揉合,表达新的意境,自觉也是一种写法。总之,联家高手拼的就是文化底蕴,写对联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日积月累,必有斩获。写联与学历没有关系,这几年有几个著名作家和教授也写了些差联,一直为人诟病,可见对联有对联的规律,不是书读得多就能写好,但不读书肯定不行,特别是要从无字句处读书。
第四、写出自我。对联写法千变万化,但总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初期,学习、模仿名家写联,熟练之后,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一是我写我心,融入自己的感情,所谓“诗言志”,对联也是这样,不要作无病呻吟,空话连篇。二是精心创作,不要贪多务得,注意煅词炼句,一副联中,总要有一两个好句,把全联带起来,特别是起句和结句。意平庸、句平庸,那这副联也是平庸的,就是差联。三是观点新颖,不要人云亦云,不跟风,不凑热闹,锤炼主题,升华主题,挖掘深度,写出个性化的对联来。在众多人参加的征联中,尽量避开大家可能都会使用的词语和观点,不要写出说明书式的联来。当发现自已已落入窠臼、套路时,要勇于否定自己,重开新路,尝试更好的撰联思路。
写联既简单,又深奥,探索是无止境的,越写越感觉难写。不管如何,揣摩、思考、研究、突破,不能停顿。这也是我写了无数差联之后的一点感悟,与初学者共勉。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1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