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退休干部,人退使命坚、初心永不渝,有生之年立志扛起弘扬传统国学的大旗,让楹联文化在三门峡这片热土上,生根开花、大放异彩。
一、信仰不变、弘扬传统唱大风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传统,传承文明,是楹联文化建设的总思路。基于此我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事如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全面实现小康、抗洪救灾,进行楹联诗词大赛,或专门撰写楹联刊发。我们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如黄河旅游节、扶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城市创建,以及最近即将召开的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等大型活动,为“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城市品牌增辉添彩,持续不断地开展创作。
二、初心不改、衔枝精卫能填海
我们在三门峡乃至全国,上演了一幕幕引人入胜,绘声绘色的楹联大戏。三门峡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后,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代表河南省委、省政府专门发来贺信。我们引以为荣,但不因此而骄,矢志不渝,持续开展楹联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等“十进”活动。精心打造了廉政楹联文化教育馆、天鹅湖诗词楹联景区、上阳苑廉政楹联文化景区、商家楹联街、核心价值观楹联文化街等100余处楹联标志性工程。有人说在三门峡抓把空气就可以闻到楹联的味道,这是对我们是最大的肯定和褒奖。
三、奋斗不止、踔厉风发志凌云
以自我的大目标,大胸怀,造就了三门峡楹联人的大气魄,大手笔。交流协作、携手同行。我们牵头成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楹联文化联席会,成为全国起步最早的省级区域性楹联组织。此后,又承办了第十二届中国(三门峡)楹联论坛暨“把楹联写在党旗上”研讨会和第十四届中国(三门峡)楹联论坛暨中华楹联报创刊十周年庆典,积极推动楹联文化交流合作。中国楹联学会授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联谊会”,成为三门峡成功组织楹联文化交流合作的最好注脚。
联墨同馨、相得益彰。力推楹联与书法艺术的融合,我曾在北京大学举办了“方留聚楹联暨名家书法合璧展”,在三门峡先后举办了“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六十周年楹联书法展”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楹联书法展”等大型展览十多次。
艺术融合、大放异彩。推进楹联与姊妹艺术的融合,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主持举办的“书香湖滨?喜迎新春”国学经典吟诵会、三门峡市诗词楹联朗诵大赛、中国楹联界迎春晚会,都彰显了楹联与朗诵、舞蹈等艺术融合的成就。
四、壮心不已、倾情国粹终不悔
有人问我,你一天从早到晚为楹联马不停蹄,起早贪黑,累不累?我的回答是:“累着,快乐着。”“既要带领大家干,又要自己亲自干”紧跟时代、适应时代。三门峡楹联人与时俱进独辟蹊径,不仅创办了中华楹联报,还借助电子媒体为传统文化插上普及的翅膀。创建的中华楹联和对联天地微信公众号,吸引粉丝5万多。成为全国楹联界最具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当一些同行步我们后尘刚刚在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庆幸时,我们又率先开通了全国楹联界第一个楹联视频号。
壮心不已、奋发常在。我们先后组建了中华楹联、对联天地、大河楹联6个微信群,共2500人。群主不好干,不分早晚,没有节假日。活动开展,内容审核,文稿编发,释疑解惑,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出差办事走在路上坐在车上,也难得消停那么一时半会。但为了文化的传承,我乐此不疲。
甘为人梯、无私奉献。长时间的投入工作,我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不时要到医院针灸、理疗,用以缓解疼痛。一次大赛举办期间,由于案牍劳累,腰痛复发,在颁奖仪式上疼痛的蹲到地上起不来,稍稍缓解后,又勉强坚持着把仪程进行完。晚间在家中又一次发作晕倒,吓得老伴急忙拨打120,被救护车送到医院紧急抢救。可病好了,又难以自我吝惜,再次全身心地投入楹联文化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中笔耕不辍,创作楹联、诗词共2000 余副(首),编著诗联书法集50余部,主持和参与全国性楹联大奖赛100多次。2019年,中国楹联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三门峡隆重召开,我再次当选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同时还是河南省楹联、诗词学会副会长,先后获中国楹联界最高奖梁章钜奖以及河南省楹联十杰、三门峡市十大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文联部署,奋发进取,再接再厉,争取把楹联打造成三门峡市的新名片。
最后以一副楹联结束我的发言:
一路走来,弃惰性不失其志,集群贤共累其身,只为楹柱中天,联花遍地;
十年过去,看今朝鹄望至高,到明日星驰至远,定把层楼更上,极顶勇攀。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1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