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慎子楹联注疏》是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08年批准立项,2010年通过验收结项。按照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对搜求到的万慎子楹联,进行了规范的标点、校勘和注疏。言必有徵,学术谨严,图文并茂。
万慎子生活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民主革命推翻、现代化的西方科学技术渐次传进中国的社会大变革之际,是清末民初蜀中楹联大家,为全国楹联界所高度推许。他所创作的楹联,多至四百余副,涵盖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上自天文地理、国家政治,下至村里民情风俗,物产山川、儿女私情,无不尽揽。构成一部那个时代的中国特别是泸州地方社会状况的专题著录,一部文学形式的社会变革史和地方史。整理出版他的楹联,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特别是了解当时的泸州和四川,从而深入认识近代泸州和四川社会的发展进程,更好地认识现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文学的层面看,万慎子的楹联,典雅高洁。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其行文如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晋唐”,用典极多,深而且僻,几同黄庭坚之“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这就使得不具备相当历史、文学和文字训诂功底的读者,研读颇为困难。
万慎子离开我们,已经近百年了。他的楹联,生前没有结集刊行。身后稿散,唯远近相传,口耳授受,乡里故旧,或辑而录之。其中,曾绍周辑得一百余副,手写藏家。1949年,陈禄庄从中选录他所认为“菁华”者,抄成《万斐成先生联稿撷晶》一卷, 1987年,为泸县九中教师杨廷举访得;万慎子执教叙永中学堂的学生郑秋岷,也于万慎去世不久的1926年前后,选辑类纂成《山憨山房楹联类抄》一卷,手抄藏家。郑秋岷从子、重庆师范学院(今重庆师范大学)郑容若教授,晚年定居成都,送请蜀中宿学陶亮生教授鉴赏,陶先生对于这卷楹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84年口授成文,交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民俗期刊《龙门阵》上连载,在全国产生极大反响。杨体仁得悉,以八十高龄专程前往复印回泸,通过吴孟辉转赠泸州市图书馆收藏。吴孟辉老人毕生从事地方文化发掘、整理和保护,以八十四岁高龄,与李添能、陈定仁合力选出其中若干,打印成册分送同好。这次校注整理,就以陈抄、郑辑两个手抄本原件作为底本进行。一是规范进行标点,二是勘比对校,三是从文学、史学和哲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高度,以训诂文字为前提,力求深入浅出地对原作进行准确和相对简明的注疏。通过注疏,力求反映万慎子所生活的内忧外患,封建王朝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而又军阀割据、政客纷争、人民大众依然水深火热的那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民众和知识分子无可奈何的心声。同时通过文字、典实的训解和注疏,帮助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读懂、读通万慎子作品,提高学术水平,更好学习、继承我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王德宗师和文伯伦先生的指导。杨正康同志惠赐题笺;北京师范大学王林晚同学帮助查找资料;美术师邓应莉同志精心设计,不厌其烦地改排版式;出版社师友精心编审、校对。谨此一并表示谢意。永康浅陋,谬误未免。盼我方家,不吝赐正。
二零一零年七月一日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80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