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海北说戏联
戏曲在中国地域广阔,源远流长,戏曲舞台自然也比比皆是多如牛毛,然而,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在各式各样的戏台两旁张挂“剧场小天地;人生大舞台”,“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东西汉南北宋,人物备考;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一干千姿百态,蔚为大观的戏曲楹联,闲来无事细细品读,叫人意趣横生回味无穷。
追根溯源,戏曲起源于秦汉时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时叫参军戏,北宋时形成杂剧,到了南宋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明清时期在戏文和杂剧基础上又形成了传奇剧,地方剧种也大量产生。由于戏曲剧本大多采用韵文和散文的形式,故事贴近生活、情节离奇曲折、唱词朗朗上口、内容易记好懂,因而深受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广泛欢迎。据1959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共有民族戏曲360多种。
受区域地理物质条件影响,各地戏剧舞台或简陋、或繁缛、或清秀、或华丽,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一些贫困地区虽然囿于钱财,难以把戏台建造的富丽堂皇,然而戏台两旁的对联,作为地方形象的突出代表,也一定要遍寻名家高手,倾其所能把文化实力展示出来,贫穷已属无奈,不能再叫人笑话咱斯文扫地。纵观古往今来有关戏曲的对联大都蕴藉深厚,寓教于乐,意境隽永,耐人寻味,而且影响深远长期流传。宁波城隍庙有一副嵌字对联:
千万场秋月春风,弹指间蝴蝶梦来,琵琶弦上;
三百副金樽檀板,关情处桃花扇底,燕子灯前。
联语不着痕迹地嵌入了关汉卿的杂剧《蝴蝶梦》,高则诚的南戏《琵琶记》,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汪大铖的传奇《燕子笺》。上下联铢两悉称、艳丽无比,读来犹如身临其境,如诗如画,情趣昂然。
《中国对联集成·河南卷》记载:河南西部灵宝有副戏曲对联:
爱看美人图,争羡重耳出亡,申生自缢,从古惟知过罪己;
须观烈女传,群夸凝妻断臂,令氏割鼻,而今何忍祸延亲。
上联所说重耳、申生均是春秋时晋献公的儿子,因受其爱妃骊姬陷害一死一逃,动了根本悔恨不已;下联“凝妻断臂”见《新五代史·杂传序》,是说青州王凝任虢州司户参军,一生清白死于任上。妻李氏携子扶柩归家,行至开封欲寻一旅店安歇,因衣衫褴褛被店家驱赶拉拽,为保清白挥斧自断其臂。“令氏割鼻”出自晋皇甫谧《烈女传》,三国谯郡夏侯之女令氏嫁与曹爽堂弟文叔为妻,文叔早死孀居曹家,曹爽被杀后,其父为了表示与曹家决裂,劝令氏归家,令氏不从,以刀割断鼻子,以示贞烈不贰。前人生活的时代与如今已大相径庭,然而作为一种历史借鉴却不无裨益。
乡间演戏多在秋后农闲、年节喜庆,或河滩、或野外,拣空阔场地搭一戏台,方圆三五十里的人,携妻带子赶来看戏,每当演出时戏场里人山人海挤扛不动,有人写了副白话联:
你也挤我也挤此处几无立脚地;
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
此联一语双关,既说台前看戏也说为人处世。有时舞台前观众实在太多,又有人写白话联予以劝解维持秩序:
看不真莫嘈,请问前头高见者;
站的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
同是看戏人的感受却不相同,这其中学问大了去了,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汤显祖的故乡临川玉茗堂东面,有一叫“四梦台”的戏台,镌刻有一副对联:
千古为忠为孝为廉为节,倘泥真,直似痴人说梦;
一时或快或悲或合或离,若认假,犹如哑子观场。
言简意赅地阐明了看戏人应有的态度和心理准备。上联说戏曲人物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但又不能等同于实际生活,如果把戏曲与现实生活完全等同,那就无异于“痴人面前说梦”;下联说欣赏戏曲是一个饱含情感活动的过程,如果咬定“戏就是假”,那也只能是“对牛弹琴”,进入不了审美境界。这是深谙戏曲艺术三昧的可贵见解,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记载有一副戏曲集句联:
古往今来只如此;
淡装浓抹总相宜。
此联为张文敏集唐宋句联,上联取之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下联取之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能够将不同时期的名人诗句,叠加到一副联内,而且工稳贴切自然流畅,除联坛高手外,概莫能为。
早年间,活跃在舞台上的京剧艺术家夏月润巧对夏月珊有一联: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绕口令似的顶针连珠联,环环相扣,句句在行,且富哲理,展现了精湛的舞台表演艺术。难怪京剧大师梅兰芳生前,将此联作为座右铭挂于卧室,朝夕揣摩、潜心作戏。著名剧作家田汉先生也撰有一副戏联: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天《十字坡》。
有“活武松”之称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此联联首不但嵌入了他的名字,联尾还镶进他的两出拿手好戏,字里行间透射出惊天豪气、英武形象,于人于戏于文,实属难得妙联!
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样式,将语言艺术和戏曲艺术熔于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体现了无尽的艺术价值。除了艺术鉴赏之外,还包含了许多戏曲知识和戏曲见解,给人以熏陶和教化,让人顿感领悟受益匪浅。但愿看戏的人既能融入戏里也能超然戏外,在与戏里人同欢乐共悲凄的同时,更要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脚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