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律联和律诗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按诗律写的对联,后者是五言八句和七言八句的格律诗。虽文体不同,而有着同一种格律形式,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转化关系。即诗律联可扩展衍化为五言或七言律诗,反之,可以从五言或七言律诗中摘出颔联或颈联而转化为独立使用的对联。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何谓诗律?即诗的格律,指以律诗之格式而安排平仄声调。因其字数、词法、句法、平仄等方面属对稳切,便形成五言、七言律诗的格式。按此格律写的五言、七言的对联,就是诗律联。如晏殊先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后王琪以“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出成联。而晏殊将这副对仗精巧的对联,先衍成《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后又经扩充衍成《浣溪沙》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似曾”两句未入诗词之前是对联,融入诗词之后,就是诗词的一部分,即诗词的对仗句。这样,由对联而转化为诗句,成为诗的整体,是诗意的一部分;而从诗或词中摘出成为独立的联语,独自表意,就是对联。可见,诗律联与律诗有互相转化的基础,这就是其格律的共性在起作用。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首诗,一首词,作者首先考虑成熟的是其中最核心的、最能表达主题的语句,然后再经构思补缀、充实,而使之成章。例如:
清·刘溎年的《无题》联:
诗从奇险归平澹;
人到穷愁见性情。
此联因人索书,作者便衍成七律,题为《都门道中偶得》:
诗从“奇险归平澹,人到穷愁见性情”二语,杨镜知茂才嘱为书之楹帖,因足成长句奉赠。
年来吓鼠得虚名,零落青衫误此生。入世几能开口笑,辞家偏觉一身轻。诗从奇险归平澹,人到穷愁见性情。为报春华须爱惜,春残无复管弦声。
诗的说明明白告诉我们,此诗是由偶得二语而扩充成篇的。
再如近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七律·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的核心句是“横眉”、“俯首”一联,也是最先想到的两句,随后经扩充衍成这首七律。
倪墨炎《鲁迅旧诗浅说》载:“本诗四联八句,鲁迅首先酝酿成熟的是本联的两句。”他引用1956年12月6日《新民晚报刊》所登的《孺子牛初笔》中的一段记载:
一九三二年冬,郁达夫之兄郁华来到上海,达夫迎宴于聚丰园,并请鲁迅和柳亚子夫妇等三、四人作陪。
鲁迅到时,达夫向他开了一句玩笑,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
“嗯”,鲁迅微笑着应答,“我可以把昨天想到的两句联语回答你,这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达夫继续这样打趣。
“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鲁迅说。
到席散,达夫取出了一幅素色的绢,要在席的各人题词留念。鲁迅所题的就是上面所说的两句。随后,他又添上两句,续成了一首律诗。 ……
鲁迅的话语中,有两个词语值得注意:一句是“我可以把昨天想到的两句联语回答你”中的“联语”一词,鲁迅不说是两句诗,而称作“联语”,这足以证明联语与诗文体有别,未融入诗中称谓为对联。另一句是“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中的“凑成”和“一首小诗”之语,又足以说明由联语衍成诗后,联语就称为诗句。所以“横眉”、“俯首”一联,单独使用时,叫对联,融进律诗之后,则是诗中的对仗句。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69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