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六月,再度化解疫情后的美丽时节,怀化诗人们在讴歌抗疫伟绩的同时,将眼光投向了乡村振兴最前沿——同题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溆浦县龙潭镇乌峰村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期活动由笔者出题并点评收录,特别让人高兴的是乌峰村民对该期作品特别认同,纷纷转发各自的微信朋友圈,获得无数点赞留言,乌峰籍才子谌孙存闻讯在其就职的《边城晚报》五版头条予以较长篇幅报道。笔者将收录作品和相关素材整理成文档发给乌峰村党支部书记谌柏树,谌支书回复笔者:“楹联文化是一种高层级的文化。没有你的付出就体现不出乌峰留下来的这些文化遗产。”还将笔者发的文档打印装订成册用做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复核资料。本期同题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村里群众认同,笔者以为主要在于作品本身的稳切和高质量。
七绝·乌峰村
青石幽幽铺古道,芙蓉叠翠映云窗。
乌峰常播吉祥雨,几许收成看半缸。
这是马利平的一首仄起仄收式押上平三江韵七绝诗。诗作者曾在笔者做老师的诗词楹联班学习时到乌峰村实地考察过,对乌峰的历史文化比较熟悉。此诗四句,每一句都妥妥的是在写乌峰,青石板铺就的古道,联着乌峰三百多年历史的五个自然村十四个院落,应该就是作者对乌峰村的第一印象。芙蓉叠翠,此景位于乌峰村,是龙潭古八景之一,清拔贡谌百瑞等曾为此景题诗,收于《历代诗人咏怀化》等多个版本,读之总让人怦然心动,引起强烈共鸣。如果说外地人读到谌诗可能是因为用词典雅,语句优美,诗在景中,景植诗里,那么本地人能够认可的诗更在于诗句的贴切。马利平用此景入诗,应是获得村民特别认同的主要原因。据传,只要乌峰云起下雨,龙潭便一定有大雨将至,每每龙潭之雨均从乌峰而来。乌峰播雨,亦为龙潭古八景之一,清拔贡谌百瑞等为之题诗流传至今,耳熟能详。笔者儿时生活在乌峰,对此情此景多有见识,对诗中所描绘之景色早已印记在脑海里了。2020年笔者给马利平所在诗词楹联班学员授课时曾详解此诗。如今马利平将此景入诗,其用心尽人皆知。
进入乌峰村的水口很紧,溪中有一大砂石,日经月久,被水冲成了一个大窝,类似半边石缸,当地小地名“半缸”就是这么来的。先民发现,每年涨水没及半缸程度、缸中沉淀沙子的多少与当年的庄稼收成有关,据说越多越丰收。马利平在诗的尾句“几许收成看半缸”,给人留下无限遐想。感题闲余草堂联
曾仰秀才,桑梓时光闻麈教;
现为游子,诗联文字忆龙门。
这是笔者自己的一副感题联。笔者儿时生活在乌峰村,也可以说就是在闲余草堂玩着长大的,印象至深,感触之多,非一般人可比。现长住他乡,本次同题时往事历历在目,浮想联翩。闲余草堂为乌峰谌氏模郁公祖居,含前院和后院两个院落,均为四合院结构。后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模郁公入住后,人口增加,遂增建前院。模郁公是“三万石”谷田忠久公之满孙,因排行第三,人称“三模郁”,拥有一万石良田,家业显赫。当时,在龙潭三里盛行“看院子去圭洞,看财主上乌峰”的俗语。院中人文繁盛,多太学生、载儒林,尤以模郁公之孙志谦公为最。志谦公生于光绪三年(1877),邑庠生,晚清名士,才思敏捷,精通诗文,善对对子,又善书画,尤善兰花,平时不修边幅,人称“乌峰鬞毛善书画”,其画作及诗文集今多散落于民间,就是乌峰村有名的“鬞毛秀才”。公以教书为业,善“授人以渔”,在闲余草堂前院池塘边曾与学生现场对联。公曰:“七鸭扑塘,数数三双一只;学生对曰:尺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当是时,古村吟诗作对蔚然成风。公学生遍及龙潭三里及周边中方、黔阳(现洪江市)。“鬞毛秀才”吟诗作对的故事流传盛广,《溆浦县志》亦有记载。完全可以这么说,笔者如今业余喜好诗联,且小有成就,与儿时受到的熏陶不无关系。
乌峰村谌逢业家堂屋发现一今一古两副好对联:
走进大堂,金红闪耀,一副今联先入眼;
拍来彩照,仔细琢磨,两行古韵好迷人。
2020年11月21日,怀化市作家协会、怀化市诗词楹联家协会受雪峰文化研究会邀请,组织第三期写作公益(作协)诗词楹联培训班学员赴溆浦县龙潭镇阳雀坡、乌峰村采风,走进谌逢业家老屋,在其中堂发现了一副现代婚联,红底塑胶金字熠熠生辉,特别吸人眼球:“青鸾对舞千秋合;彩凤和鸣百世昌。”笔者即兴展开现场教学:“大家请看这副婚联,写得很好,合格律,对仗工稳,初学者要注意上联尾字‘合’,古入声字,仄声。“祥发汉昌流泽远;福由纯孝抱根深。”神龛两侧一副模糊不清的老对联更加引起一行人的注意。据笔者与舒采锡考证,这一副对联至少应为清联,作者不详,时间大约在260年左右,甚至很有可能在300年以上。因祖上遗训得以保存传世至今,实属难得!后来,笔者与《怀化日报》记者谌孙存又专程赴乌峰村做专题考察,发现在太坳田谌晶业家、周家院子谌昌生家等多处均保留着上百年的古对联,并写成《小小乌峰村,楹联大富矿?——再考乌峰百年古对联》一文,在《边城晚报》刊发后,被多家媒体转发。如今这种上百年的古对联在乌峰村至少还能够找到10副以上。笔者以此入联,便在情理之中了。
题贞节牌坊联
韩府春娇,出阁一年成寡妇;
谌家贞女,流芳千古上牌楼。
在龙潭三里有名的三万石谷田“红胡子”谌忠久公的儿媳,圭洞韩氏新香,嫁入一年,其夫谌厚俸公逝世。韩欲随之同归,家人苦劝方罢。后为人贤淑,育其侄谌莫郊公成才(太学生)。朝廷官员闻之,赐“节孝流芳”贞节牌坊一座,现尚在。笔者此联题写贞节牌坊,是自儿时至今日一种积累的喷发。记不清笔者多少次听过贞节牌坊的故事,也记不得多少次在牌坊前探寻,一直都没有找到一种文体来写牌楼。本次同题,应该算是笔者自己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用对联的方式写牌楼的机会。
七绝·乌峰村
青石如书打不开,游人到此久徘徊。
墨香联韵自何处?古宅堂中祭祀台。
自下乌峰闸子门前行,小溪右侧石壁上原有一高耸岩柱,像梵净山蘑菇岩一样,但方正一些,四方柱形,如同印章,岩石层层叠叠,如一层一层的书页,谓:“文书岩”。1979年冬,一场大雪,轰的一声巨响,高高矗立的文书岩一头倒在溪边,现仍可见其斜卧状态。王勇这一首七绝诗描写的就是这一景象。同时本诗作者还联想到谌逢业、谌晶业、谌昌生家中堂的古对联,“墨香联韵自何处?古宅堂中祭祀台。”自问自答,将乌峰村的文化底蕴展露无余。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69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