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是诗联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词句入诗入联,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主题的内容和思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历史上的典型事例来说明道理,用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诗联作品中如能恰当地用典,无疑会为作品锦上添花。
近读方留聚先生题宝剑一联,感觉用典甚有特色,试作一探讨。
愚者刻舟求,奸者腹中藏,最可钦:心已许而松枝挂;
来之依计舞,困之垓下刎,尤须悟:事能成则雪刃磨。
此联一气用了六个典:
上联首句出自成语“刻舟求剑”一典,由剑而讽刺愚蠢之人。
二分句出自成语“口蜜腹剑”,用李林甫故事,由剑而抨击邪恶之人。
结句用“墓树挂剑”故事,用季札诚而有信之典,歌颂了信守诺言,重情重义之人。
下联首句用“项庄舞剑”之典,由剑而起,揭露别有用心之人。
二分句用霸王别姬故事,虞姬自刎垓下,项羽自刎乌江,由剑而慨叹英雄末路。
结句直接用贾岛“十年磨一剑”诗句,比喻多年磨练终得圆满,由剑而启示成功之路。
此六典,处处讲剑,而无一剑字。或讽刺、或抨击、或歌颂、或揭露、或慨叹、或启示,各有所指,各有寓意,挖掘了“剑”之内涵,丰富了“剑”之形象,或正或邪,或嬉或谑,或庄或谐,各美其美,从而避免了用典中“堆砌”之病。全联围绕主题,气脉畅通,内涵丰富,写出了一把“活剑”。
因此而激起我探讨用典的兴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载于古籍,传于民间的典故,斯史、斯文、斯言;其人、其事、其理,几乎都可以入典。当然,用典不是简单的照搬,无意义的套用,而是要服务和服从于主题。既要师其意,更要能于故中求新,“拿来主义”固然重要,不露痕迹更显高明,所谓“盐入水中,有味无形”,方为佳作。用典能使作品立论有根、表意委婉、言简意赅、形美意深,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典有有明典、暗典、翻典,根据需要而用之。
明典,就是直接引用,甚至可直接照搬,让人一看就知典故,而懂其义。
如自撰联《赠友》:
说项非君意;
依刘岂我心。
上联用唐代杨敬之《赠项斯》语:“到处逢人说项斯。”后成为替人美言讲情之典。下联用三国王粲依附刘表事,后成为投靠有权势者之典。两典均指奉承巴结别人。这二典本来有些生僻,但经过柳亚子用于呈毛主席诗中,而为大家所熟悉,生典而成熟典。上下联分别用否定词“非”“岂”表明心迹,君与我都是不讨好巴结权贵的人。
暗典,就是不直接引用典故原句原文原意,看懂的人自有妙悟,不知道用典的人,也不妨碍理解作品的表层意思。例如自撰联《偶得》:
画里何须多一笔;
樽前不用虑千金。
上联用“画蛇添足”之意,下联用李白《将进酒》“千金裘,五花马,将尔呼出换美酒”意,而不直接用典。表明生活态度,不做过分之事,不拘平常之礼。能联想到典故固然好,不熟悉此二典也能读懂。
翻典,即根据典故原意,而赋予新意,或升华,或反其意,在原典基础上再创作。如自撰联《赠老友》:
何愁白发三千丈;
自有玄心一寸丹。
上联用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意,下联用杜甫诗:“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和柳亚子诗“肝胆宁忘一寸丹”意,均反其意而用之,而给予积极意义,表达了对老友老当益壮的敬佩之情。其中玄有精妙意,又可借为颜色对,《诗·国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使与白成工对。
典用好了,锦上添花;用不好,画虎类犬。所以用典也要精心选择,不可生搬硬套。写完后,看一看用典是否比不用典更精彩,如果达不到这个效果,宁可不用。用典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对历史、文学甚至生活常识懂得越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用典也一样。
用典“三病”需要注意。
一是生僻病。用典的目的为主题服务,使联作更有内涵,更有魅力,如果用了大家都不知道的典,或达不到效果,甚至妨碍人们解读。古籍上载有很多故事,人物,有的随着时光流逝,已经默默无闻,如果你一定要从故纸堆中翻出来,要么需要注解,要么令人费解。从我几年评联的经历来看,用生僻典很少有成功的。
二是堆砌病。一件事,一个理,可以有很多典故可用,但我们没有必要贪多务得。堆砌,是指多个典表达一个意思,如自撰联“夸父知难犹逐日;愚公不懈为移山”,虽然对得很工整,仍有合掌之嫌,问题出在二典在此联中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用典多了是否就堆砌呢?并非如此,我们读方留聚宝剑联似可看到,虽用六典,无一重复,各有所指。再如著名的《滕王阁序》,用典无数,毫无堆砌之感。关键还在用典不要重叠。
三是缺偶病。《联律通则导读》中已经指出:“一联用典一联直叙属于‘缺偶病’”。例如自撰联“纸上谈兵难挂帅,险中求胜却班师。”这一类病常见,其实避免是不难的,有祛病的意识就行。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69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