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中秋花好月圆联亦佳
历代文人雅士,多爱月下题诗作对,因此留下了无数名联佳句。中秋之夜,在月圆而人间和美,月明而乾坤清朗的美好时刻,读读名人的赏月佳联,不禁心驰神往,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可谓一乐。
唐代诗人李贺有一名句,曾一度被视为“奇绝无对”,“天若有情天亦老”。宋代奇才石曼卿却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常圆”。这个下联与上联,不仅对仗工整,内容更是一脉相承,可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令人惊叹不已。
苏东坡有一年与家人中秋赏月至夜半,吟出一上联:“半夜二更半”,要三个儿子对出下联。虽然只有五个字,难度却很大,首尾必须同字,前后意思要一样,结果三儿子苏过对出了下联:“中秋八月中”。又有一年中秋之夜,苏小妹随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在湖中泛舟赏月,才学非凡的苏小妹吟出上联:“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此时,佛印和尚仰望皎洁的圆月,脱口而对出下联:“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清代,李兆水和张南月于中秋登楼赏月。李兆水仰望北斗出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上联巧妙嵌入“北水”之名。张南月忽然见楼顶孤雁飞过,对出下联:“南楼一雁,月中带影成双飞”。下联嵌入“南月”之名,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妙对。
相传有一年八月中秋,民间艺人史厥宜在陕西韩城县文庙的小石桥上遇见三个赏月的秀才。才子们素来看不起史厥宜,提出对对联,史厥宜以明月为题,出了上联:“天上月圆,地上月半,月月月圆对月半;”三个秀才苦思冥想,不得下联,史厥宜笑道:“给你们些时间,大年三十晚交卷。”转眼到了除夕,秀才们仍一筹莫展,只好请教史厥宜。史厥宜微微一笑,念出下联:“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此联结构严谨,浅显明快,个中情趣,妙不可言。
古时,一位浪迹他乡的才子,中秋节品月饼时,勾起与家人团圆的情思,提笔撰写一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联语中“圆”与“缺”,“苦”与“甜”,形成鲜明对照,真切动人,道出了游子中秋佳节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境。
相传,有几个秀才中秋时相聚在一家酒楼品酒赏月。酒过三巡后,其中一秀才吟出一联:“秋中赏月对高楼,月对高楼酒上游;游上酒楼高对月,楼高对月赏中秋。”在场的人听后,无不叫好称绝。原来,这是一副回文联,将上联的回文作下联,互为倒读,通顺流畅,联语贴切,可谓构思奇巧,有如天成,读来情趣盎然,兴味无穷。
此外,祖国各地名胜景点,还有很多优美的“赏月佳联”。诸如:苏州沧浪亭是有名的赏月胜地,亭中的石柱上刻有这样一副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联意高雅淡泊,令人陶醉。其亭左侧,还有一小亭,叫“闲吟亭”,亦有一联:“千朵荷花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让人读来,如画如诗,美不胜收。四川巫峡瑶台上有一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浅显明快。苏州寒山寺联:“枫桥不改旧时月色;古寺依然今日钟声”。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等等,不胜枚举。
中秋佳节,赏月品佳联,可谓一餐文化盛宴。细嚼慢咽,口齿生香,回味无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