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聪赞义士郑虎臣联
冯梦龙《喻世明言》有一篇《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讲的是郑虎臣诛杀大奸臣贾似道的故事,该事亦载于《闽都别记》。虽是历史小说,但事见《宋史·贾似道传》及元蒋子正《山房随笔》。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元军主力沿长江东下,贾似道丧师辱国,激起朝野共愤,朝廷不得已将贾似道降官三级,谪居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开元寺;但仍不足以平民愤,朝廷又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并派人押往循州(治在今广东龙川县)安置。
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郑虎臣主动要求担任押送官。郑虎臣字廷瀚,又字景兆,福建福安人。父郑埙,宋理宗时曾任浙江绍兴府同知,被贾似道陷害,在流配中死去。郑虎臣一路上不断嘲笑和羞辱贾似道。但见贾似道无轻生之意,又不断加重折磨。又行了多日,到泉州洛阳桥上,只见对面一个客官,匆匆而至,见了旗上题字,大呼:“平章久违了。一别二十余年,何期在此相会。”似道只道是个相厚的故人,放下衣袖看时,却是谁来?那客官姓叶,名李,字太白,钱唐人氏,因为上书切谏贾似道,被他黥面流于闽南漳州。贾似道事败,凡被其贬窜者,都赦回原籍。无巧不成书,叶李得赦还乡,路从泉州经过,正与贾似道相遇,故意叫他。贾似道羞惭满面,下车施礼,口称得罪。叶李问郑虎臣讨纸笔来,作词一首相赠。词云:
君来路,吾归路,来来去去何曾住?公田关子竟何如,国事当时谁与误?
雷州户,厓州户,人生会有相逢处。客中颇恨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
词说的是当初北宋仁宗皇帝时节,宰相寇准有澶渊退虏之功,却被奸臣丁谓所谮,贬为雷州司户。未几,丁谓奸谋败露,亦贬于厓州。路从雷州经过,寇准遣人送蒸羊一只,聊表地主之礼。丁谓惭愧,连夜偷行过去,不敢停留。叶李词中,正用这个故事,以见天道反复,冤家不可做尽也。贾似道得词,惭愧无地,手捧金珠一包,赠与叶李,聊助路资,叶李不受而去。郑虎臣喝道:“这不义之财,犬豕不顾,谁人要你的!”就贾似道手中夺来,抛散于地,喝教车仗快走,口内骂声不绝。
九月,行至漳州,贾似道自忖必死,便在漳州连住3日。出漳州南行至木棉庵,住下后,大量服用脑子(冰片)想自杀。一时竟不死,只是频繁腹泻。郑虎臣决心亲手杀掉奸臣,便乘贾似道上厕所解下太皇太后赐给的免死牌时,在厕所里扭住贾似道前胸,提起后又狠狠往地上摔下,贾似道终于死去。
景炎元年(1276年),丞相陈宜中到福建,查没郑虎臣家,郑虎臣死于狱中。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建有郑虎臣纪念祠,为宫殿式建筑,正殿正门额上赫然端刻“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等;左边墙上嵌有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木棉庵》诗“多宝阁中欢不足,木棉庵前新鬼哭。裂肤拉肋安足论,天下苍生已无肉。君王不诛监押诛,父仇国恨一时摅。监押虽死名不灭,元城使者空呕血。”
民族英雄文天祥挽郑虎臣联曰:
作正气人都为名教肩任;
到成仁处总缘大义认真。
后人为纪念郑虎臣为国除奸,在木棉庵外榕荫下竖立一长方形石碑,高3米多,宽1米许,镌刻“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十个大字,明代平倭名将俞大猷所立,后断半截。清乾隆间(1736-1795)龙溪知县袁本濂重立。碑旁另立一诗碑,刻有明人王肇衡七言绝句:“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面对着与日俱深的民族危机,当时驻军漳州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师长陈琪,曾在木棉庵前建了一座四方八柱石亭,名“木棉亭”。石柱上刻有一联:
明春秋大义;
为天下除奸。
在名城泉州的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洛阳桥中亭的北面曾经建一座郑虎臣亭以祀他。亭有对联:
为国除奸安宋室,
舍身仗义报父仇。
此亭于1932年十九路军入闽改建洛阳桥时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