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把乡村的每一块红色高地都培育成文艺高地,应该成为文艺工作者心中的奋斗目标。湖南长沙县开慧镇是革命烈士杨开慧的家乡,开慧镇余家坳村是中共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的家乡,在这里开启文艺助推振兴乡村之路本身就有较强的时代意义。
开慧镇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块沃土和一座富矿。流过洋的北大教授、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还有女子教育名家缪芸可,二者被称为“一乡两秀才”,都出自这片热土。老一辈人用他们创造的辉煌和杰出,为这片土地播下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也为后来人树立了榜样。一直以来村民素有坐地对对子习惯,楹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国楹联文化镇”的名头既是对文艺工作者和村民共同努力取得成绩的褒奖、认可,更是对厚实文化底蕴的挖掘、开发。
比如点赞杨开慧烈士的:
留取丹心存赤县;
涂干碧血映红霞。
既是对革命精神的总结和倡导,又吹响了在文与红的结合中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再比如,一家姓林的村民,儿女名字都含“新”字,儿子传承红色基因,在北京卫戍区服役,于是就有联颂曰:
千古骄阳荣故里;
满林甘露润新芽。
当然,楹联下乡引领乡村振兴,在保存自身儒雅气场基础上,更多要力求雅俗共赏、雅俗兼备,做好入乡随俗的结合文章。挂在新佳土菜活鱼馆的一副联:
新澧迷人,长品乡间土菜;
佳情醉客,大开天下洋荤。
正体现了这种风格、思路和倾向。
(二)
在相对扎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在文艺高原已具规模前提之下,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升级换代,悄然发展到2.0版。村民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铺天盖地的各色文艺尤其是网络文艺,而是有了更显个性、更高品位、更加丰富、更多维度的文艺追求。越来越来多的村民偏爱鲜活的文艺和文艺形式。这种偏爱实质上代表“全村人的希望”,梦想着文艺恢复到历史上的至高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奋斗目标。
中国一直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早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民间文艺形式。让更加端庄大方、慧外秀中的木制楹联进入千万寻常农户,既是乡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成果展示,又可以发挥其带动乡村向更高水平进步的号角功能和育人功能。挂在墙上的楹联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村民道德养成的教科书,无时无刻散发着向上、向善的劝诫和警示力量。村民劳作之余、茶余饭后,不仅激情满怀地谈论自家楹联,还意犹未尽、不厌其烦地跑到别人家门上,引用别人家楹联说事讲理。比如,说到赞儿孙孝敬,一般都用:
和孝齐家,春风骀荡满门福;
勤廉立节,正气氤氲一院花。
而村民相互间讨论医患紧张等社会热点话题时,多用:
济世育人,杏林春色辉桃李;
怀仁修德,门第书香惠子孙。
以身边人、身边事弘扬正能量。
(三)
文艺需要人民。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文艺作品,如果脱离了村里每家每户,脱离了有血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的老少村民,就会沦为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就是文艺类的“三无产品”。不得不承认,优秀传统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当中,疏远了人民群众,也忽略了村寨里的乡亲,影响和制约了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优秀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须牢牢结合群众需求、时代诉求,在形式上、内容上与时俱进、向下扎根。
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楹联而言,单纯关在书房里求“雅”,或者玩味自己游山玩水心得,都是固步自封。在乡村振兴中,把楹联的创作与村民的悲欢离合有机地融合,感受和歌颂村民的火热生活,楹联才能永葆生命力,才能有脱胎换骨的复兴。根扎好了、根扎稳了、根扎正了,楹联就会疯长,就会硕果累累。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有数百副作品被文艺工作者和村民联袂创作出来,很快有了楹联公园、楹联一条街等楹联主题景点打造成功。这是楹联的号召力和动员力,也是楹联在田间地头的顽强生命力。伴随着乡村振兴大业,一批文艺工作者茁壮成长起来。不仅是把目光投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诗人充满了乡土气息、生活气息,乡村里自身也萌发出文学的新芽,乡村诗人也在孕育和生发之中,多种力量汇集成新的乡土派,他们以楹联为媒让村庄有了更加浓郁的书香味。
(四)
在创作上,文艺和文艺工作者骨子里素有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鲜明气质,但也应学会与文旅、文创融合,学会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经济效益,学会赚钱,学会营造赚钱的氛围、铺设赚钱的路子。文艺与赚钱并不孑然对立,二者应是互利共促的和谐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向设定和路径选择,就是瞄准、依托甚至是附着文旅、文创持续用力、发力,把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出时代新意和经济效益,在助推文旅、文创产业的同时,让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的力量,焕发出蓬勃的朝气。
楹联是中国文学、诗词、书画、篆刻等诸多艺术形式的统一体,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楹联是木板上的文学,自带无可取代的观赏价值,既可近看、字斟句酌,又可远眺、望其风骨,基本上是所有景区的点睛之笔、精华担当,当然也会当仁不让地担负起乡村振兴引领者的使命。长沙县开慧镇余家坳村环村楹联景观项目启动之初,在作品创作采风阶段,就因其社会性、经济性兼备而吸引了相关资金的关注和投入,承担了从木刻、安装到维护的基本费用。环村景观带建成后,镇政府村容村貌整治专项资金主动介入,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典型。环村楹联景观也带来了游客以及配套的消费。与楹联的美相应,临街的墙壁粉刷装饰一新,鱼塘都加设了整齐漂亮的篱笆,小朋友的游乐设施逐渐多起来,到处都可以作为拍照的背景。村民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游客也可以到村民的菜园买菜,村民钱包越来越鼓。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1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