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河南楹联界有位联友说:别的群里有人说春联的横批若从右向左读,上联贴右手边,下联贴左手边。若横批从左向右读,上联贴左手边,下联贴右手边。这后一种贴法是错误的,不论横批是从右向左传统写法,还是从左向右当今写法,都应上联贴右手边,下联贴左手边。而竖排文字国家什么时候也没让改,一直是从右向左。这些事不能凭主观意志判定,要有事实依据。这位联友的观点本人实在不敢苟同。
先说春联的贴法吧:本人提出春联包括其他对联,有两种贴法:根据横批或眉批书写的走向,决定上下联左右的贴法。古代的横批是自右向左写的,门两边春联的贴法是右为上,左为下。这是根据古代书籍的印刷排版或横写或竖写,都是由右向左决定的。这是传统的贴法。可是,时代向前发展了,建国初期国家对文字书写进行了改革,把书报上原来竖写的文字改为横写了,自然,春联的写法和贴法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就出现了新的写法和贴法,横批是自左向右写的,门两边春联的贴法自然应该是左为上,右为下了。这是当今的贴法。如果没有横批,上下联怎么贴都可以。本人曾在《中国楹联报》上发表过《春联的贴法》和《再谈春联的贴法》的两篇文章,发表以后出现了两种反映,一种意见是赞成的,说本人的意见与《小学生拼音报》主编的观点一致;同时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春联的贴法还是应该右为上左为下,念法也应该从右向左,既符合规定又符合习惯。”
现在需要说的是怎样对待传统习惯与怎样对待创新发展的问题。本人认为,传统习惯的东西应该受到尊重,就如古代春联的贴法,横批是由右向左写,那么,门上的春联贴法应该是右为上,左为下。这种贴法没人反对。但是另一种贴法,横批由左向右写,门上春联的贴法,左为上,右为下,也应该受到尊重。不能怀里抱着传统不放,拒绝或者不承认甚至看不起新的贴法。本人看到许多传统的东西都被新的东西打破了,如古代的平水韵,它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自南宋以来国人一直在沿用,可是社会发展了,出现了普通话四声,即阴阳上去。
有不少人死死抱住平水韵不放,竭力反对普通话新四声的运用。试问:坚持平水韵作联的人:你会读准入声字吗?入声字是宋代时期人们的读音,它那短促的读法,现在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读不准。你在创作平水韵春联时,你不能只写不读呀,读的时候遇到入声字,本人觉得你不会按入声字去读它。再如传统的繁体汉字后来被简化汉字打破了,除了书法家和港澳台以外,国人基本上都在用简化汉字,恐怕坚持用平水韵的人也都在使用简化汉字,不是吗?这位联友还拿出原中国楹联会长某某先生的意见来,说谁不懂对联的贴法,就读读某某先生文章的第四部分。以此来说明春联的贴法是与他的意见是一致的。本人回复他说:某某先生的观点看过了,他那也是传统的贴法。是一家之言。许多人并不认同。本人以为学术问题不是看人的地位有多高,而是要以理服人的。某某先生的意见本人也不认同。大家知道王力先生是全国有名的语言学大家,他的话很有权威性,许多人都在引用。可是王力先生对自己的话也在不断地修正。最初他谈起合掌问题时说:上下句意义相同或者基本相似,称为合掌。可后来他感到不妥,又改为:个别词语相同或相似不应判为合掌,多了就不好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权威人士的观点也在变化,修正不恰当的说法。
咱们再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吧。那个时候的诸子百家最有名的如春秋时期的儒家孔子,其著作《论语》主张“仁”、“义”、“礼”、“智”、“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的孟子,其著作《孟子》主张仁政、民重君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性善论,反对苛政,怜惜农民;春秋时期的道家老子,其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主张 “无为”、“不言之教”,秉持物极必反之理,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能互相转化,有朴素的辩证论、无神论思想。他有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之称;战国时期的墨家墨子,其著作《墨子》主张“非攻”、“兼爱”“尚贤”、“尚同”、“节用”等;战国时期的儒家荀子,其著作《荀子》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主张“人定胜天”,其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源节流很得民心,其“性恶论”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恶习会变为好的习惯等等。这个时期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啊!诸子都自成一家,都有进步性。你能说他们谁对谁错啊?
同样,我们说春联的两种贴法不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某联友啊,为什么只允许自己偏爱的那束花开放,就不允许你不喜欢的这束花也开放呢?在网上搜索到与本人观点一致的说法,即春联贴法有古代和现代的两种。而联友却说:那他们“多是还没有学联”。哎呀,说来说去,还是认为自己的说法正确嘛。无独有偶,本人恰好在西峡县楹联协会杨旭会长的公众号《联斋》里,看到《黑龙江联坛》编委、哈尔滨老年人大学有位楹联教师名叫张强,他说:对联怎样贴挂为宜呢?应按横批汉字的书写方向吧,若字是按照现代读写习惯从左到右写,面向门的左手侧贴挂上联,若字是按照古时候读写习惯从右向左写,面向门的右手侧贴挂上联。这样既不断古,也未弃今。这个例子说明春联的两种贴法,不是本人一个人的观点。
再说关于竖排文字的问题吧:某联友还说:横排由右向左改为由左向右不是随意改的,竖排的传统方法至今没有改。现在如果在正规出版社出版书籍,还是由右向左排,反之是不符规定的。本人找到了竖排文字由左向右排的证据:是来自于一位考古学家提供的:碑刻的书写方式有右竖书的,即自右向左行笔。也有实物的竖写是左行的,即自左问右竖书的,如汉灵帝光和五年立《汉故行梁相事碭孔君之神祠碑》,汉延熹三年立《江原长进德碣》,1987年山东临邑县出土的唐《苏侠之妻张氏墓志》。另外,西晋泰始元年《张光砖志》,南朝梁天监九年《乔进臣买地券》,北魏正始五年《惠合造像记》,北齐武平九年《马天祥等造像记》等,都是由左至右竖写的民间碑刻。还有著名的雁塔《圣教序》,在西安市大雁塔左面,嵌置太子李治同年所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行文是自左而右竖写的。由褚遂良书丹。还有的碑,是从中间开始,分别向左右方向排列,如林则徐墓碑,共56字,11行,从正中一行开始,然后左行一行,再右行一行,向两边展开,依次书写。诸如此例,不胜枚举。这些古代的例子足以说明竖排的文字由左向右书写,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某联友要的证据现在有了,不知你认可不认可?
总之,这样的争论很好,虽然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起码不能自以为是,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因此本人认为:春联的贴法是讨论的重点,应该既要尊重传统的贴法,又要创新发展,承认现在的贴法。实际上,现在的贴法早已经在社会上出现,并且是多不胜数了。这是任何人想阻拦也阻拦不住的!最后本人想引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句名言作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71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