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7期《中国楹联报》上,刊出署名魏振毅先生题为《剖析一副病联,捍卫联律通则》的文章,将长江日报上刊出我的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百字长联批为“病联”,加以“剖析”诊断。这本是活跃争鸣气氛对楹联事业“卫正义”、负责任的好事,值得欢迎。但文中的论点、论据及治“病”者的态度却值得商榷。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先简要说明一下经过。为纪念武昌辛亥首义百年,我曾撰写了全联100字和单边100字的两副长联,均多用自对的修辞手法(可见我的博文和有关媒体报道),分别由黄德琳、陈国钧两位书法家书写后被辛亥革命博物馆收藏(魏文批评的是黄书长联)。长江日报记者闻讯后,专程去博物馆和来舍采访并发表了两副长联的书法照片和报道。黄德琳先生在书写时由于疏忽,将“光谷圈科研名世”的“科研”误成“科技”,使平仄失调。发现后我已及时向黄先生提出,由于装裱已就未能重写。再者长联句中的个别字平仄失调亦可宽容,此例甚多。但我发在博客和其它报刊(如去年12月13日《书法报》)报道的文字稿都早已证明是“科研”。因此,“科研名世”与上联的“振臂疾呼”和下联自对的“成果骄人”,其“节奏点”处的平仄并不存在失替、失对问题。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魏先生将“楚望台炮鸣震地”的原文“震地”,妄改为“振地”,不仅使词义不通,而且与“孙逸仙振臂疾呼”的“振”字“犯重”。
魏文说“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所谓节奏点是指每个单位词组的末字,要平仄对立,否则就叫失替、失对”。但他指出联中“工程营同声”五字连平并非句尾和“词组的末字”。谁都知道,句尾三连仄、三连平一般都是不允许的,而五连平自然是“大忌”。但“工程营同声”既非句尾,也非“词组的末字”。在古今长联、长句中,五连平、五连仄甚至更多者不胜枚举:如梁章钜的《挽慈善家之母联》中“广渡一切众生”,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中“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彭玉麟的《题吴城望湖亭联》中“叹几许事业兴亡”、“看此日大地山河”,钟耘舫的《成都望江楼联》中“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钱玄同的《挽刘半农联》中“打倒烦琐谬误的字学举偶”等;今人的如蒋光任的《岳阳楼联》中“惜短暂世纪过在瞬间”,任本命的《华清池联》中“它是那读不厌的史书”、“讲不倦的故事”、“发不尽的感慨”等,句中都有五连仄、六连仄和八连仄,甚至全句全仄,不知魏先生是否要将它们统统都作为“病联”诊治?
魏文说:“再看上下联节奏点处的平仄失对,‘光谷圈’的‘圈’对‘孙逸仙’的‘仙’、‘开发区’的‘区’对‘工程营’的‘营’等几处皆为平对平,严重失对。”这就怪了!所指的全系上三下四的七字句,前三字均系特定名词,平仄无法变动,亦可不拘;后四字平仄交错完全合律,毫无问题,有何毛病?古今名人名联中亦不乏其例,兹举一例。如著名的岳阳楼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副名联的排比句式结构和我的拙联完全一样:同样是上三下四的七字句,前三字亦同样为特定名词。如按魏先生前三字平仄“诊断”:其上联的杜少陵、范希文、滕子京、吕纯阳,下联的洞庭湖、扬子江、巴陵山、岳州城等的末字全都是平声,是否也要打成“病联”? 至于拙联中的“万物”对“长虹”、“改革”对“燎原”等对仗不工,亦系求疵。“万”是数词,也是数字形容词,对仗既可工对,也可宽对,这里作为宽对,又有何不妥?“燎原”是动词搭配名词,“改革”亦如是,“改”是动词,“革”也可作名词如皮革。此为“借对”,古今例不胜举。何况长联的对仗、平仄可较短联稍宽,这是历来联家的共识。而我的这副拙联并未违背通常的楹联创作规则,无论互对、自对都甚工稳,平仄也都协调。连魏文也承认“从词语层面上也能做到名词或动词的相对,但毕竟属于不甚工整的对偶。”难道只许“工对”,“宽对”就不行吗?这是谁规定的?
魏文无端求疵批评,尚属学术争鸣,犹可谅解。但其文末笔锋一转,无理定性进行人身攻击就是另一回事了。他将争鸣升格为“打假”:斥为“假名家”、“假佳作”、“病联泛滥”!
在下才疏学浅,只是一个普通的楹联爱好者,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什么“名家”。热忱欢迎广大联友实事求是的善意批评和赐教,绝不讳疾忌医。但也绝不允许颠倒黑白,造假中伤,借故整人!
编后话:本报倡导学术争鸣,反对人身攻击。中国联界之所以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是各级楹联组织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是学会制胜的法宝。今刊发白先生一文,意在争鸣。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69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