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任何一种文体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演变过程和历史环境。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过程。但是,在它定形之前,必定有一个含混、和其他文体纠葛不清的模糊状态。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探寻对联到底是于何时,作为文学中一种独立的生命个体存在的。
众所周知,对联由互相对仗的两部分组成,上下联的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状态。对仗是对联的本质。而对仗的前身就是对偶,对偶的应用是人类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然产物,它出现在古诗文中,发展成古诗文的对仗,最后发展成为骈体文、律诗等等。所以,探讨对联文体的起源,不得不先探讨对偶这种修辞形式的起源。
二
对偶是怎么产生的?老子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等,老子提出的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两两相对,表现在文字中,就是成双成对出现的词句,从而构成了一种对称、和谐、优美的符合自然客观审美的文字形式。
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故而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一直存在。从流传于世的文字记载中,我们都可以寻找到对偶句的影子。
三
就在散文骈偶化的同时,格律诗渐渐兴起。音韵学也随之兴起。魏李登《声类》、晋李静《韵集》、张凉《四声韵略》,特别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沈约的《四声谱》为掌握声韵的规律,奠定了客观的依据。
沈约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之一。所谓“永明体”,《南史·陆厥传》中说:“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这种“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声律格式日趋稳定,为格律诗的出现开辟了道路。把汉字的音调,平上去入归为平仄两类,在齐梁时代已有认识,但比较朦胧。到了齐梁以后,至唐初把四声定为二元化,分成平仄两类。这种声律规则的简化,为律诗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胡应麟《诗薮》中说:“诗至唐代而格备。”
律诗中的这些对偶句,因为文辞优美,也会被人们挑出来单独欣赏,并广为流传。
这时候,对联的结构形式已经具备,群众基础也已形成,对联似乎到了它呼之欲出的时候了。
四
唐诗中的颔联、颈联,即便已经完全具备对联外形,甚至被摘出来作为对联广为流传,但从本质上说,它不是对联,它是诗,是从诗中摘录出来的,具有对联形式的两句话。
那么,何时对联才作为一种专门的、独立使用的文体呢?
现在联界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对联起源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似乎是有记载的,作为春联独立存在的最早的对联了。
随着史料的不断翻新,关于对联的新的说法也层出不穷。有考证《后汉书·孔融传》:融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既而与(祢)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
《后汉书》为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编,同时期的南朝宋史学家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中也载:孔北海居家失势,宾客日盈其门,爱才乐士,常若不足,常叹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同样的,《世说新语》记载的陆云与荀隐互相通名的“云间陆士龙”与“日下荀鸣鹤”也常被认为是最早的对联之一。这副对联是在被要求“勿作常语”下所产生的一副巧对,它的产生有它的机缘巧合,把它说成是文人间戏谑游戏之余偶尔产生的一种趣味文字,似乎更为合适。
又有《文史知识》1991第四期曾发表敦煌研究院谭婵雪女士撰写的《我国最早的楹联》一文,推断楹联产生于晚唐时期,根据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现存于英国的《敦煌遗书》斯坦因劫经所录的内容。原卷所录联文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铜浑初庆垫,玉津始调阳。”“宝鸡能避恶,瑞燕解呈祥。”文载联句题于正面为《启颜录》的抄本,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时为公元723年,较孟昶要早240年。
刘丘子其人,谭文未作考究。这只是一个孤证。史学中,孤证是不能作为成立依据的,对此说法,我们姑且作为知晓,而不作定论。
五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大体判断,对联是在骈体文、律诗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逐渐独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魏晋南北朝之后,随着律诗的形成兴盛,对联的应运而生,这似乎是个可以让人接受的观点。
今天我们追溯对联的起源问题,无非是为了更好地确立对联的地位,寻根究源,以使其在文学领地有一席之地,而不再是“小道”“诗末”“附庸”。可喜的是,在联界同仁的努力和苦心经营下,楹联的文学性、实用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楹联迎来了自清以来最为鼎盛的时期。而且我们相信,楹联这种文体,凭借它自身特有的优势以及一代又一代楹联同仁的努力,它必定会作为一种文学瑰宝,散发经久的魅力。
本文链接:http://www.51sang.com/duilian/169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 “对联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909091757#qq.com